《宗主疏述》
益三四两爻。均有中行告公之语。此以两爻均属中爻。而为上下卦之中间。由上则对五爻为尊。由下则对二爻为重。三四爻。不得自专。而以中行为本。告公以为秉承。尽礼致敬。以中孚于损上益下之道。因损上益下。乃圣明君主之政。非自私自肥者也。若其臣民。不体其上之意。而忘其敬礼。不守其本身之分。而失其忠诚。是上道而下悖。主仁而民贪也。将何以成益之用。孚兴利之行哉。故三四两爻。必以中行为重。告公为先。而着其忠诚。致其敬礼。以孚受益之义。而有利之图。然三爻在下。本受益之地。则告公之礼。惟用圭以明其分。孔整执圭。鞠躬如也。如不容。可见用圭之时。仪节郑重。非平时会同之礼也。而六四。则以质上。主自损之地。宜谦抑之时。即本中行。以尽其职。复以告公。有进于君。是告公而从。利用为依。而至迁国。乃本其忠义之志。抒其谋猷之良。以利及于国家。而功见于上下。此六四之用。以在下而能益其君。对下而能益其民。己则尽礼以持其身。主则得辅以利其国。利用依于迁国。乃所益之至大也。非一仅一恩一惠之所为。小忠小信之所得。故迁国不必限于何时。惟安邦为主旨。从依不必限于何事。惟以益众为要图。此六四之行。必本戒慎之思。周详之策。而后达其功利。成其志诣。故释文曰。以益志也。言成益卦之志。而自益其所志耳。
益卦九五乾之主位。下与六二应。内外孚于中正。此全卦之用。有非损卦所及。损则互失其位。而刚柔相错。惟中互。损为复。益为剥。此益不及损。复与剶。一为阳息。一为阳消。复为十一月。剥为九月。皆由坤出入。损益中包坤。故互复与劙。坤在中。为安贞有守之象。乾在外;则刚健求进之象。故损益皆利有攸往。而损之利有限。益则无量。损之利乃远害。益之利则兴利。传己明辨之矣。损上益下者。利自下始。故初占之吉。而九五亦应之。阳自下升故也。损则利归于上。故惟六五占元吉。而释文且曰自上佑也。为阳欲进。而位已极。故其利有限。益则以初九一阳。起于地下。行于坤中。而上与五上合。其道即远。其利亦大。所谓利者。生成之功。坤之厚德。承乾之高明。天地交和。刚柔协从。此益之大用。以巽在上。有如中孚。巽与兑合为中孚。为阳外阴中。与大过易其上下。大过为过。中孚得中。即由阳之得势与否为判。损益皆阳外阴内。而损以下卦多阳其进也骤。其行也近。故不如益。益之六三、为兑位。而孚于未济。故有凶。至六四为巽位。而孚于即济。故有利中爻。三四。总依此为辨。凡九三六四皆孚即济。六三九四则未济也。如二五之分离坎然。六二六五皆离。九二九五皆坎。此乃卦之分位。兼重卦言。且凡六十四卦主位言也。六十四卦。各有主爻。视其阴阳。辨其上下。不必及卦也。但其爻。即知所属之卦。而必有所关联。如益之六三。则关乎兑。与损正同。而损之六五。则关乎离。此但就一爻论也。尚有合前后爻以为定者。如震之初九。乾也。而六二坤与离位。六三则兑与未济。是一卦可通数卦。而有其用也。凡卦爻辞。含某卦名者。必关某卦之用。为某爻位。或中互。或变易。有其爻象也。此读者必自象推之。象因于卦。辞因于象。知其象。自明其辞。是易经有异于他书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