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十二章:风雷益(卦)

象曰益用凶事。固有之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六三介于上下之爻损益相邻之地。进于六四。即全所损之爻。而下卦又系受益之卦。虽三不能与二争。而爻却亦当有益之际。且以震志升扬。而外阻于巽。欲进又退。阴爻主降故也。益与损兼。升与降连。进退之际。古凶并见。此益而用凶事:为三爻所固有也。然爻虽如此。却以全卦益下为志。终因益而免于咎。且以三五同功。三上相应。刚柔相济。以礼为先。即有孚于中行。而得备于礼节。自戒于满之招损。则见善速迁。即明于谦之受益。则有过速改。此人道用凶而无咎。行礼而有功也。告公虽指上有所尊。亦含有因功受爵之意。虽未如六二十朋之益。亦可见夙夜在公之情。盖非奉公。不得贸然上告。未受爵。不得僭而用圭。此以见六三之所益。实有承于上也。上之所锡。必因于功。中行之孚。必因于礼。礼以敬为主。以和为贵六三在下而柔。可见其能敬。介于中而协于上。可见其能和。和则对外无愆。敬则持己无失。即迁善改过之君子。故虽用凶事而仍无咎。虽在下而仍有功。此爻辞首称其益也。益丰盈之象。六三以柔。则善于受持。故能受益。此亦易教明人道之微旨也。

六四。中行。告公从。利用为依迁国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益六四爻辞也。一卦六爻有其位。按卦之主爻言。如六二九五。为坤乾主位是也。而六子各有其主位。如初九。震之主位。初六巽之主位。九二坎之主位。六二离之主位。九三艮之主位。六三。兑之主位。合重卦言。则四与初同。五与二同。上与三同。故六四与初六。皆巽主爻。以重巽之象。惟初与四为阴。余皆阳也。三与上亦然。九五与上九。皆艮主之。六三与上六。皆兑主之。不问其任何卦中也。如益六三。即兑之位。虽在震卦。而以爻位言。则属兑。故爻辞告公用圭。正天泽履之义相通。乾兑合为履。惟三爻为柔。即兑之主爻也。故取象亦六三为重。所谓柔履刚。履虎尾者。皆指此爻。而人道喻之于礼。以礼足制一切强暴。使之兑服也。益之六三。亦本此旨。以礼为重。礼以为用。则虽凶无咎。虽得无过。此六三之益。爻辞称其有孚。而必本于礼。以定其分明位。六三在下。而与上九应上九乃艮之主爻。外艮内兑。为山泽损之象。即益之所综也。而六三乃法其用。以损为先。损以受益。则益为利。虽有上之施。而必先尽己之礼。告公用圭。皆礼之节文。官事之仪注也。惟其爻有凶。而不免于咎。故必礼仪自持。有尊则有守。有敬则有持。此六三特以是免于咎。而孚于中行。六四亦然。六四巽之主位。又当巽卦之始。巽顺之道。尤以自卑尊人为志。行礼守分。以孚于中行之道。方克竟爻之用。且六四与六三同为人爻。而六三以履刚位为协于未济。而六四则爻位皆柔。有孚于即济。虽未得如即济。有九三为配。而其本位不失。是已得中行之道。不似六三仅有孚耳。六三以失位。不得迳称中行。以其上应上九。而比于九五。故有孚。有所孚而己。非真能中行也。然六四之中行。亦本于得内卦六二之助。二多誉。四多惧。以四非正位。且介于内外之交。其行多反侧不安。如乾九四。或跃在渊。由半途而倾坠。即可证其多惧之由。今益六四。本柔顺之德。依阴降之例。其行较宜。故爻辞无不吉。且有利。则以能孚即济之用。而克协于坤之安贞也。六二坤位。而至六四合成坤卦。是益中之坤。始于六三。终于六四。三爻皆应秉坤之德也。全卦中互山地剥。艮在坤上。九五互艮之主爻。故六四亦受其所牵。而合主卦言。六四乃益。益下所损之爻。由乾损而成巽也。下与初九。即相易以德。又相应与情。一刚一柔。志同道合。凡益之用。均自四始。故六四一爻。乃益道之所着。所有在上二爻均视其所行而赞之。其下各爻则均受其所施。而发扬之。巽顺而震动之。动于初。顺成于四。六四之用。皆顺成损上损上益下之大。而达动以顺之行也。故爻辞中行告公。仍以礼为本。从字明其皆从其所行。即九五上九二阳。皆顺其志。以益于下。故以从字明其无不从顺也。利用为依迁国。与初九利用为大作。皆明益之行。利用为者甚广。而六四之用。则利用为凭依也。依亦有重于礼节之义。以所凭依。必本夫礼。中行之谓也。因其所依。在益其下。则凡下有益者。皆可依从。而迁国则其最大者也。国尚可迁。则何者不可迁就哉。此六四之志。以顺从为先。利用为本。利矣而所益及于下。则虽迁国。亦可依也。可见六四之用。重在克己以从众。虚己以下人。亦犹见喜则迁之义。凡下所谓益。全体所谓利。皆善也。则当迁以从之。此六四之志。亦益之志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