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十二章:风雷益(卦)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益与损往来皆三阴三阳。其义互见损卦中。损以下三爻。损而成上爻之阳。益则以上四爻。损而初爻之阳。是二卦皆一损一益。
惟损下以益上。与损上以益下殊。则两卦之名。由于爻之互易。损以三益上。益以四益初;是损由下而上。至上则极。益则由上而下。至初则反为始。
故损道易穷。而益道无强。此卦名各殊也。卦由初始至上终。损自三损以为上。是自穷也。益则自四损以为初。是自生也。
穷则变。生则成。二者含消息之数。有穷通之分。本变化之机。着升降之理。损以艮止。而合兑悦。柔与刚应。其行宜退。益以巽顺。而合震动。阴与阳谐。其行宜进。
传曰。动万物者。莫疾乎雷。行万物者。莫疾乎风。雷风相博。为天下之至速者。合而为益。可见之其行之无阻矣。
益与恒同体。恒杂而者。其义为久。久必不变。雷风皆善变。何以合为恒。反以不变称。此义已见恒卦。则以变之至易。其极必反。是变为体。不变为用。故恒以久名。而不违于风雷之用。
至于益卦。不以恒称。而取有加已之益为名。是则纯本风雷之志。而昭其动扬之情也。盖恒卦。雷发于地。风行于天。互易其居。遂相擎制。难尽其用。故善动变者。反以恒久名。
若益则雷在下。风在上。雷以振之。风以散之。相得益彰。其功愈大。上下相应。刚柔相承。二气同升。两情遂翕。故风雷益。最善于动变之象。与雷风恒异矣。
可见位之上下。所关不亦大哉。比如山泽损与泽山咸。一则以男女善感而易合。一则以刚柔相制而无家。其异同。亦自其上下易位辨之也。损之与益。咸之与恒。皆相往来。而其用相成。咸后有恒。损后有益。皆数所必至。理所必呈。不独卦爻之相应也。
由卦爻言。一阴一阳。一匹一敌。各有所象。非可用也。损之与益。虽皆乾包坤。而互各异。虽皆三阴三阳。而内外正位各殊。损下之兑。一阴一阳。中互地雷复。益下之震。仅初爻一阳。中互山地剥。是其异者一。
损上艮下兑。五为柔。而二为刚。内外正位互失。益上巽下震。九五六二。恰孚内外正位。此其异者二。损下卦多阳。上卦多阴。阴主降。阳主升。是以行宜而戾于守。
益以上多阳。下多阴。则宜于守。亦利于行。此其异者三。故损益之道。有宜于主。有宜于宾。有利于行。有利于止。其德有变有不变。其志有从有违。其情有谐有否。其物有盛有衰。盖皆以时为主。故损益皆时也。
传曰。伏羲氏没。神农氏作。斵木为耜。揉木为耒。禾耨之利。以教天下。盖取诸益。又曰益以兴利。可见益卦之用。在乎利民。而卦爻之象。受震巽之合。二者皆木。木主生利。上古利用阜生之道。首法诸益。而农为最。农以树芑谷物。收获粒民。亦木类也。而农用器具。尤有资于木。盖尚无金铁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