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十二章:风雷益(卦)

象曰。莫益之。偏辞也。或击之。自外来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上九居极地。远于中道。故曰偏辞。偏以爻位之失中。则乘九五惠心之用。九五孚于中行。则上九为偏。六三六四皆有中行之语。九五两见有孚之辞。可见益之为道。中道也。以损上益下为志。故为中道。上九与之反。变为莫益。遂失中道。此偏辞之义也。而或击之者。以上九之偏。招致外来攻击。故曰自外来与下卦六二释文辞自外来。大同小异。以卦分内外。爻亦有内外。六二之外。多指上卦。而上九之外。则就爻言。凡上爻以外也。如由全卦言。应为自下或自内来。因击与益。因而生。以上九之莫益。招致其下之攻击。恩之不逮。乃反为仇。施之不至。乃反为怨。此圣人重警在上位者。为德不卒。反生怨尤。为施未周。反招攻击。此益之有终。为行之必以恒。苟立心勿恒。遂有外来之击。而反全卦之利害。吉为凶矣。故自外来。而有弗违之辞。可见其不求自至。上九之击。亦外来。虽益击之。利害大殊。而外来之情志则一。此在上位者。立心贵恒。施恩贵遍。为以贵有始终也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益全卦与损相关。不独两卦中互有损益。即由外互变易。亦互含损益之象。故损与益。乃时用。非果有异也。卦爻三阴三阳。为乾坤交合之卦。如咸恒。如即未济是也。而泰否为之主。故凡三阳三阴之卦。皆由泰否变。损益尤明。泰变成损。否变成益。仅爻之移易。而上下卦皆变。故名损益。为乾之加减也。一阳爻易其上下而己。由损益而夬姤。三阴三阳变为五阳一阴。

正如泰否之放变同人大有。乾与离合。皆五阳一阴。此易卦变化之序。三阴三阳。本平均之卦。变而五阳一阴。极悬殊之卦。果释其象。则知其为天地生化之数所做。己什均者。变为至公平均者。终变于至平均。此乾坤之后。继以坎离。而咸恒损益之后。终以即未济。是皆阴阳消息之序。有必至者。夬姤一阴合五阳。其反对者复剥。则一阳合五阴。是夬与复。为阳之始终。姤与剥。为阴之首末。皆自下而上也。复之一阳升而至剥。为行之极。姤之一阴。上而至是。亦数之穷。极则变。穷则通。故复由剥来。而环于坤。姤由夬来。而育于乾。此时序剥为九月。坤为十月。复为十一月。司秋冬之令。明阳气之消。则有息也。夬为三月。乾为四月。姤为五月。司春夏之令。明阴数之终。则有始也。以八宫序言。皆属乾坤之宫。而一世与五世对。天风姤。乾之一世。泽天夬。坤之五世。地雷复。坤之一世。而山地剥。乾之五世。此周易之序。与八宫有异也。先天后天之别耳。故先天应以天风姤对地雷复。泽天夬对山地剥。以震巽艮兑位相对也。而周易则以后天生化为序。以阴阳之消息。关于乾坤之出入。进退者为往来。明气数之推迁。见刚柔之代谢而己。故夬姤相继。而恰在损益之后。可见损益必有加减。而加减必有盈虚。此平均者。必变为不平均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