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。王用出征。以正邦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征者正也。不正者讨之以使复于正。故用征伐。此天子之事也。凡邦国不废曲刑。不撤武备。为以罚其罪。诛不服。上九之征。正以丁三四爻离乱之余。各方有携贰之志。六五之王公。至此已得伸其天讨。张其挞伐。而能获其首恶。散其徒众。庶乎邦国以正。人民以安。此离上九爻辞。称其出征。释文指为以正邦也。辞虽取征讨为喻。究包括刑罚不善。逐斥不共而言。不过征伐为最大耳。明明德于天下。有教必有刑。有文事必有武备。杀之正以成其生。威之正以见其惠。此离日之功用。大人所效法也。
《宗主疏述》
离卦有文明之象。以四阳二阴交错匀整。上下正位皆阴。如人两目发为光明以视物。又如日火之光。照临万类。成为文采。日虽火球而有质。火虽燃体而有物。此物与质皆阴也。故后天无纯阳纯阴之物。必有所交错。以其多者称名。离多阳。故代乾之位。坎多阴。故代坤之位。实则皆具乾坤之德。备天地之道者也。唯水火之在后天有相容。其德用正相反。此则可代表阴阳之类。以别其升降之道。消长之时。而分为生化之功。燥湿之气。故水曰润下。火曰炎上。一上一下。其位乃定。一润一炎。其德乃明。此虽分别大凡。实亦少必从众。劣必随优之例。以阴少则宜服阳。阴得时则可率阳。此二者消长各有其所合也。离以阴少而升。以阴得正位而降。升则上履乾位。降则下同坤用。坎亦如是。时升则升。时降则降。一上一下。交致其用。故传曰离上而坎下也。明其上下恒相连相应。如日照水而蒸为云。遇冷而降为雨。此其例也。能明乎此。则明离坎大用。及后天阴阳生化之大则矣。
离与坎二卦。而致用则若一。以后天阴阳不孤立。刚柔不独行。故为用不相离。如水与火。昼与夜。缺一不可。若用坎必需离。用离必及坎。合而言之。一乾一坤而已。以离之中补坎则为坤。坎之中易离则为乾。分则自为阴阳。交则互成其用。故坎阴也。而代坤母。离阴也。而代乾父。由名义言。坎陷也。以阳陷阴中。如物之嵌入也。嵌音亦近坎。言如嵌物于他器内。深且陷也。离丽也。以阴丽于阳。如物之连附也。连音亦转离。言本为两离而相连附也。故名离。而义为丽。以阳实阴虚。离上下皆阳。中独为阴。是即阴连附于阳。虚连附于实之象。此义取附丽。而名为离。然离本以两阳相离为言。以中夹一阴。使之离也。而阴道虚。虽隔于中。仍无所障。是离而犹连也。坎以阴来陷阳。而成深入之象。离以阳来夹阴。而成附丽之形。此离之得称。亦可谓因阳之两离也。气断而复续。绝而又连。两阳之用。乃成光明之象。以互映也。如镜与烛。日与月。皆取相照。而见其明若不照。则不见矣。物之映日亦然。故日光凭物而明。若在太空。则不见其明。空中之明者。以有气体耳。而霞霓则因云以成文采。如映水波而生晶莹。皆与物互照也。离以两阳对射。相照一阴。故其明最着。而比于天日。天日之明。天下之大明也。唯乾称大明终始。而在后天唯离代之。故离明也。乃代乾元之光。而为生化之宰。虽体阴而用阳。其道则唯天日与火可象。此离取象于火。以在地上最发光者火也。火与日既有光明。复合温热。是其用犹如纯阳之乾。虽中夹一阴。不足以减其力。故各卦唯离能代乾。而居天位也。离虽为光明。为附丽。有和平之象。而以其为气过急。为道过激。如火如日。热力迫物。盛气陵人。故虽得用。不足以语于安吉也。盖天下之至安者。必先至平。至吉者。必先至中。离与坎皆非平非中。一在高而自崇傲。一在下而自深沉。一则骄矜刚愎。有不近人情。一则阴险诡诈。有不从天性。此坎以陷而终自缚。离以扬而终自散。皆失中道。而吉凶固异其占焉。唯二卦合同。则可底于中和。归于平等。是以圣人于坎离不独用。必求其协孚而相济也。故既济尚焉。传曰既济定也。言离坎既合。而德乃定。情乃平。用乃中。物乃安也。观夫人身性命同具。而不能独存。灵体同生。而不能偏育。养性必兼达命。充灵必兼育体。此即离坎既济之义。水火协调之道也。唯离在上。得势易。行道便。始有光明之象。正如人之心。为全身之宰。贵于他藏也。然心虽灵。不得肾以养之。遂易飞扬。自促其寿命。凡一切情欲。皆心之思有以发之也。故必法坎之沈潜。行坎之柔伏。方能强制其焰。按抑其锋。此佛经重在先降伏其心也。心字为倒火。宜下而不宜升。宜伏而不宜腾。为必得肾之溉润。而后如灯之得油。可以长明也。是离之明。必赖坎之润。画卦中二柔得位。其取象正如此。读者当深思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