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四十章:离为火(卦)

象曰。突如其来如。无所容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九四不与六五协。又不与六二亲。四二同功异位。中隔九三。乃成睽阂。虽比近六五。以五为正位。贵不可攀。与九三同为阳。而分内外上下之地。故皆不相容也。离为火。四为外卦之始。有类于地而非地。故喻以竈突出火。突字亦含悬起之义。平地忽出。凭空卒出曰突。又有逆袭之意。向前冲闯。与物忤逆曰突。言其事先不豫也。既突如而来。则其不易投洽可知。因其不洽。则遭拒斥可知。以火发而致焚如。被害而遭死如。抛掷不顾而成弃如。此固相因而至。未必一一如是也。故释文但称其无所容。明其两不相协。则所生之害。皆由无所容而来。善用时者。苟求其相容。则诸难皆可免矣。即火出于突。亦因竈之不容。器与物不协。所以有溃散之害。不独火也。而此言离。假火为喻。推之日之过热。亦足招致焚死之害。如暑月病卒死。即九四之象也。过犹不及。九三不及。乃比于日昃。九四太过。乃比于火焚。皆失中之害也。且九四与九三。上下皆火。正与竈突出火之象相似。读者不可拘泥一解。而忘其会通也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离以九三九四重刚不中。一则与二不协。一则与五不容。遂变成中离之象。以离象如人双目。中有所隔。合而为明。三四正在隔间。故有不容不协之语。且离以二五正位。一内一外。皆为阴。本柔德以兼刚用。依中道以挈四方。此二五得位当时之功用。在能自卑以临人。自屈以伸众。若乖此义。则未有不离。离则为凶。丽则为吉。此卦名离。而义训丽。爻则吉凶互见也。在三爻以日昃之喻。言其势不可久。在四爻以突焚之喻。言其情不相容。皆以二五两阴间居其中。易使重刚受其牵累。而致离异也。故君子知重刚难任。则柔克以顺于正。知两阳之易离。则随阴以丽于中。彖辞曰柔丽乎中正故亨。因柔以行刚。则所行无不达。因刚以行刚。未有不折者。易重人道。必先明天道之变。而后得其应变之道。知时用之穷。而后得其济穷之方。此虽处三四而不离也。唯不知其变与穷。徒自用其刚。则欲不离难矣。故九三九四爻辞独占其凶。而六二六五则见其吉。岂非以柔克刚之大效乎。

《宏教附注》

离卦各爻以三四二爻为不吉。故爻辞占凶。因三四爻重刚失中。两不相协。虽以阳刚之德。而被阴所蔽。故三爻比之日昃耋嗟。四爻占其突来焚弃。可以知此时之不相容也。然九三日昃。已不可久待。九四无容。更不堪暂栖。物穷必变。数极必反。则昃日可使为朝阳。无容可使成大业。发乎困者。终止于通。前为凶者。后必迪吉。故至五爻而又易为吉占矣。卦名为离。本极迷离之致。而有别离之情。离义含丽。则包华丽之观。而具附丽之想。此错杂综伍。所必见之象也。日本光明。而其用反蒸水为云以自蔽。云本纷暗。而其德反化雨润物以达生。是其凶者转为吉也。昃者正以求其升于东。不容者正以求其翱翔于天下。则三四之顿挫。实以成二五之中正。学易者要先明六爻主用全在二五。唯离与坎更重此二位。为其代乾坤而主后天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