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四十章:离为火(卦)

六五。出涕沱若。戚嗟若。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离六五爻辞也。六五以柔居正位。为离上卦主位。阴柔履于大位。有代君之象。亦即代乾之象。离为中女。而代履乾父之位。是必有丧忧之际。正如昔时女后垂帘听政。必君主新丧之时。而非壮主当国之际也。此爻辞有出涕戚嗟语。出涕沱若。言其涕下多而滂沱也。戚嗟若。言其忧伤有吁嗟之声也。然爻象以有所忧丧。非必果有。故用二若字。与前四爻如字同意。如轻而若重。以其想像所得若然耳。然此忧丧。乃已过之事。国得主以正位。是转忧为喜。易丧以乐。故占吉。由人事言。失而复得。乱而复整。散而复聚。颓而复振之象也。虽哭泣不以哀称。忧伤不以苦鸣。以所得足偿所失。而或因祸以成福也。盖以六五得正位。柔得中正。其德足以及远。虽承九三九之后。分离破碎之余。而能振起以就于正。故占得吉以终。以成其光明。而可获上九之功勋也。阴既得丽于阳。后既得丽于主。是拨乱反治之日。爻辞以吉字断之。非无由也。

象曰。六五之吉。离王公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六五正位。即王公之位。而六五为阴。非真王公。故曰离王公。离字即有分离与附丽二义。一指离前之王公。一指丽于后之王公。以六五前后皆阳。前之王公。已遭焚死弃如之难。后之王公。方有出征获丑之功。六五以阴代履其位。既离前者。又丽后者。始终不失其位。以保其尊严。乃协六五吉占也。正如女后。虽丧前王。而辅嗣主以听政。是其贵仍王公之贵。非所自有。则其吉乃成后王之吉。非仅一人之庆。故释曰离王公也。阴无独尊。柔不孤行。必附于嗣主。而后见其德用。即离代乾之原旨。亦在附丽于地。而后见其功用。此与六二爻交相为用之意。六二爻辞称黄离元吉。六五称出涕沱若戚嗟若吉。皆以吉占。而六二在内。为阴正位。即坤正位。六五则非阴正位。而为乾正位。阴以代阳。坤以履乾。此所以为离王公之象也。先悲后喜。先忧后乐。阴者善于顺承。故以附丽王公而获吉也。凡易卦重在正位。六五位正而爻非。乃比于附丽王公。若易以九五。则真王公矣。

上九。王用出征。有嘉折首。获匪其丑。无咎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离上九爻辞也。上九居全卦之上。为明照下被之时。以六五正位王公。得以其时明德布政。而因上九一阳在上。乘刚用武。故有出征之象。有嘉折首。获匪其丑。乃用兵杀敌致果之象。嘉者可嘉。即喜庆之意。折犹获也。征讨有罪。歼厥渠魁。是武功已告成也。获匪其丑。丑类也。又小丑之意。既得其首。胁从罔治。则杀伐中兼施仁惠。是虽用武。不干于咎矣也。离以光明之象。譬之国家政刑并重。威德兼敷。而后国以文明。民以安乐。此光明之业。必兼资于文武也。且离日为阳刚之德所寄。其功用备生杀之权。譬之一年春生秋杀。莫非天道。莫非日之致用。春日初化。大地温和。万物同生。秋阳既烈。大地枯燥。万物同杀。是皆日为之也。上九当阳极之余。正秋杀之候。故王因之用兵。秋令虽肃杀。而天道好生。杀其太过。而恤其不足。故讨伐只加于魁首。而所缧絏者非尽其类也。此杀与生不悖。恩与威不违。宜其占无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