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七章:山雷颐(卦)


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七章:山雷颐(卦)

颐卦。艮上震下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颐卦象为震艮合。上艮下震。为二阳四阴卦。阳在两端。阴居中。上下始终皆阳。而内包四阴。卦象颇类中孚。不过中孚阳多于阴。颐则阴多于阳耳。又大象类离。离亦中虚。阴在阳中。唯离阴少。而所类者三位之离。非重卦也。此颐卦虽与离相似。究不同。却与中孚体用有相类处。以阴虚阳实。实中含虚。为天道下行。地道上升之义。虽非如泰与既济。而其环行周流。从终复始。实象地居天中。大气环行于四围。形在气里。周回无尽。则阳者卫外以为固。阴者持中而不渝。刚者周行以为度。柔者自保而不挠。故为虚中善纳。强外能充之道。譬诸器物。中虚能容。外固不窳。此相须成用。而交益以致于道者也。易之卦象最善者。莫过于中孚。中孚即中和也。外刚以成其中。内柔以达于和。如人性情两正。体用兼善。则在己克止至善。以成其性。在物克明明德。以推其道。此圣功王道仁智备至者也。故曰中孚。而颐亦有似焉。颐虽阴多于阳。而阳贵。取物以养性。而性不役于物。因情以见道。而道不蔽于情。是能孚中孚之义。而成颐养之道也。夫颐之卦象。前已释于噬嗑。噬嗑以离合震。九四一阳。如物在颐中。示人之食在口中。即以养生为义也。颐则以艮易离。中连四阴。既非如噬嗑之含物。不得为口食之象。而反释为养者。是非重在食也。食或重矣。亦非必在口中。虽非口含有物。而仍不失于养。则以口颐既具。即有食物之用。虽不见其食。而必需可知。故辞明示之曰观颐自求口实。言既有颐。自待于食。虚者善受。则不容其匏瓜之系。而不求食也。既志在求食。则侭不见其食。如噬嗑之含物。而可测其必充颐之用。以达夫养之之道。是食不食。不在见物。而养之有待于食已甚明。故颐不徒具也。为食而有颐。为养而有食。是颐者养也。用颐即以成其养。无养不足以孚颐。无颐不足以称养。而养之为道。亦非徒颐。为颐固为养用。而所养不止于颐。则以颐之为物小而取类大。为名近而包义广。求口实一语。岂徒甘肥之嗜。齿舌之谋已哉。夫亦有深意存焉耳。故重在观。观卦以二阳明于上。而比于日月中天。照及一切。物无遁形。乃名观。阳在上也。颐之上爻亦阳。光明下临。万物同显。其下又有阳以映之。如日月对明。镜烛相射。其光益大。其观愈清。则所以辨于性情。别于善恶者必审。而所以择于物。致于养者必宜。此虽以颐为求口实之养。而所重则在养之得正否也。故传曰颐养正也。

蒙卦辞蒙以养正圣功也。今颐卦亦为养正。足见颐之为养。直彻始终。其初为生命之需。口腹之养。其至则性道之学。圣贤之养。一以贯之。原无二致。养正云者。以卦象言。始终阳刚。内包阴柔。阴柔本物欲之类。阳刚通性天之真。是以全卦六爻。性情天人。首末终始。未尝相违。而互成其用。以刚养柔。则情不乖性。以阴养阳。则天不远人。是所谓中和之功。内外之至。各得其所。而恰宜其用。遂其生。即大人能养其大体。小人能养其小体。物我皆如所养。以生以存。以大以化。天地之养万物。万物亦以自养。此即养之至也。养正之谓也。夫天地之于物也。无一不生。无一不养。而无一不养于正。唯正能遂其生。能成其养。所谓正者。性情也。中和也。故蒙卦以之养蒙。以孩提之童。有其天真。老氏所谓和之至也。喜怒哀乐。发皆中节。衣食玩好。嗜皆合度。是即正也。从而育之充之。以保太和。全之成之。以孚天性。即养正也。是养正必始于蒙。物皆有蒙。不独人也。人为最显。故蒙养法于童蒙。徵于口食。为其易解易明也。此颐与蒙皆以养正为用焉。颐又泛指一切之养者。物皆有生。皆求其养。则皆有取于颐。以求口实。以达其全生遂生之养。在初虽口腹之欲。其终实性命之正。盖本乾之大生。而道变化。重在正性命。保太和。以成利贞之德。艮震二阳。皆自乾出。而居始终。括一切。凡生成变化。莫能外之。故卦取其合。已见养正之道所本也。艮止而震动。震木也。为万物之始。如春之萌动。艮土也。为万物之成。如地之厚载。二者合德。则生者成之。动者载之。有本有末。克始克终。此为养正之大则。而颐之所以成用也。艮止于外。震动于内。艮以静而代坤顺承。震以奋而体乾行健。此刚柔相得。阴阳克谐。以竟天地之用。而达生成之功。是即养也。养正之所着也。由爻言之。二阳四阴。阳本奇。阴本偶。奇偶相配也。阳数九。阴数六。阴得阳三之二。阳数十八。阴数二十四。合之得四十二。恰孚人物生成之数。以与天地校。不相犯而相孚。阳卫于四方。阴守于中央。此天地之象。而有类中孚之行。故能养正不偏于情欲。至性不戾于柔刚。此取象之妙。成用之臧。有非人所为。斯天道自然之彰。乃次大畜而明物我之养。依其相畜。更充其相成之道。则仍孚于道之一阴一阳也。读者就卦爻之象。细玩味之。则可见易教之善。文王周公之圣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