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。山下有雷。颐。君子以慎言语。节饮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颐全卦象辞。申明卦象之意。并示人道之则也。颐以艮震合。山下有雷之象。山静而雷动。山阴而雷阳。艮虽少男。以卦言。则阴也。为阴长阳消耳。震则为阳长阴消之象。故为阳。阳出山下。与复之阳出地中正相类。不过艮为山。高出地面耳。雷自山下发。亦较出地中者不同。以阳气已壮。而上得艮之一阳相应。故用异复。而成动止相倚之颐。颐既取震雷之动。又因艮山之止。上下相摩。始终有节。故颐为养。明其动止有度。作息以时。如人之休养也。天以四时休养万物。亦如人之日作夜息。初劳终逸。相与调剂。以遂其生成也。人物皆然。作者必息。劳者有逸。苟作而不息。劳而不逸。是徒耗其精力。而无以继。若息而不作。逸而不劳。是亦怠其形神。而无以存。二者一不及。一太过。皆悖生生之理。即非所以为养也。此易以颐示养生之道。不外明夫作息有时。劳逸有度而已。故颐以山下有雷成象。见动止之相须成用也。唯其相须为用。则可知动者不可过动。止者不可过止。止之失时。是犹无止。动之失度。是犹不动。过犹不及。利反成害。善为养者。知劳逸之当均。而作息之必常。均则事功成。而精力能久。常则德业着。而形神不殃。是以君子于此。必有所谨矣。人之养也。不必先务高深。而在日用之细。不必先求美好。而在寻常之中。故必慎言语。节饮食。以循乎养生之道。而达颐之大用也。盖言语者亦劳逸之所关。饮食者。即作息之所系。人日勤于业。则赖饮食以培其精力。日接于物。则需言语以畅其形。神不独此也。呼吸啸歌。莫非声气之通。茹吐咀含。莫非口齿之力。而辩争不与笑语同情。肥甘不与蔬水同用。贵富贫贱。各异所宜。智愚贤否。各殊所好。是皆为养生之所必审。亦君子之所先谨也。故慎言语。无非养气。亦以养德。节饮食。无非养生。亦以好生。物我相成。则皆得其养。出纳相应。则皆遂其生。颐者口之所关。乃独举此以示人道焉。推而言之。则养德者养其性。生物者生其心。人物同成。天人共顺。则养之至者。颐之所谓大也。
颐继大畜成用。在大畜象辞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。颐象辞则曰君子以慎言语。二卦合参。可见圣人立教之意。大畜重在畜。故以多识为先。颐重在养。故以慎言为本。而一出一纳。一学一行。一关乎古昔。一系于己身。其道不同。而旨趣则一。学业务求其多。故大畜之旨。在畜其德。养生务求其简。故颐之旨。在谨小慎微。君子对人以宽。取师友必博。为能益我身心也。持己以严。出言行必约。为克免于咎戾也。合而言之。皆得修养之道。大畜以育为本。故重在取。颐以养为志。故重在与。虽求口实。必戒于贪。不似学问求其博也。虽习言行。必志于多。不似言语志于慎也。此君子于物我之界必分明。而日用寻常之间。不得稍忽略。亦不外体天时代谢之道。推性情善恶之辨。明人道贞利之行。而期于人物同成之效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