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彖辞之义。明颐之大用也。颐以下动上止为用。动而止。则所行不踰矩。终始以道。不失其正。则养不悖于性。利不害于生。且内虚则善求。外实则善予。传称临观。一予一求。亦以其德用言也。颐之艮震。皆二阴一阳。各予所求。而不待于外。故能贞以协吉。艮德在静止。而光明在上。震用在奋兴。而刚健在下。合则有颐观二卦交互成用之象。求在己而物不干。则我生自在。物相应而养不匮。则我身有真。此能孚贞吉之占。而克称养正之道也。观颐观字。亦本观卦。以艮一阳上明。能照一切也。而颐则以观其养为用。盖不贪于物。不恣于情。则所养合道。非如鸟兽徒求饱饫也。养必称夫育。即生成栽培之义。生者成之。栽者培之。此天道也。而人亦法之。不养之养。甚于无养。故养不在物而在己。此自求口实。即观其自养之意。自养不待外物。则为真养。苟需外物。而不免于贪求。是养反为害。所谓自求口实。必反省口之所宜。而辨其实之之道。以虚则慕实。天地之道也。虚而实之。乃孚中和。不实不虚。乃达天德。若虚而不实。其弊在空。是不及也。实而过当。其弊在窒。是太过也。皆戾中和。皆乖乎养。天地养万物。即在此虚实得宜。冬寒则继以春和。夏暑则承以秋清。皆虚实之推移。即所谓盈虚消息之数理。天地不待于外。而物得其养。则人之为养。亦不得求诸外。而贵在自养。圣人则不独自养。且因而推及于养贤与万民。此即中庸诚者成己成物之义。以充性之德。而体天地之道。固不止养己。必兼养天下也。养己养也。养天下亦养也。同一道而无二致。故圣人养贤以及万民。虽养人之大。恰如其自养之小。以天地养万物。恰如其自养。天不为万物而养。圣人亦不为天下而养。所养近。而所及远。所养一。而所推众。此圣人之养民。本乎天道。发乎天性者也。始克称颐养之用。而全其生生之功。天以生成栽培之道养万物。圣人亦如之。所养如时之宜。春生之。夏长之。秋成之。冬藏之。时若不同。为养则一。以不悖生成栽培之例。故其功莫名。其利莫大。为能孚震动以发于始。应艮止以成于终。则无时不宜。无地不适。所谓盈虚消息。而不见其迹。发育变化。而不知其故也。颐之用合于天时。颐之道达于天地。故曰颐之时大矣哉。且颐以顺时成养固矣。而其妙用。则在因时自养。如人夏葛冬裘。饥餐渴饮。不待外物来告。而自知致之。是即时用之道。而君子则更进焉。饮食之外。尚求其不饮不食之道。衣服之余。尚求其不衣不服之功。此则充自养之义。而师天之无为。如道者修持山林。潜形遯世。不求闻达。以遂其生。全其性。斯亦自养之一端。但非所语于大众也。吐纳天地。摄取日月。忘形去知。一精同气。则何待乎饮食。以无饮渴也。何须于衣服。以无寒暑也。此乃道生道养之俦。而超乎象外者也。则其自求口食者。不在寻常之物。而属天地之精。日月之华。虽有所难知。亦养之别具一格者。不得谓为无是人也。盖圣人之养。恒异常人。虽示教不以奇高。而成道应知玄极。故言养必先观其所养。则知其所成。智愚不肖。有需于养则一。此天地养万物。莫不顺其自然。而圣人养人。亦必视其自性。必也。各得其所。各如其分。而后养之不害。此颐之时用为大矣。时中不失。则夏虫不必语冰。松柏自然后凋。性之至也。故贤贤必以礼。仁民必以情。圣人不外推性之德。成仁智之用而已。养一而所成万殊。颐同而所至有类。非有他道。亦唯充其时用耳。故曰颐之时大矣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