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七章:山雷颐(卦)

颐。贞吉。观颐。自求口实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颐卦彖辞也。颐取象于人之口颐。故字从页。明在面也。颐居颊间而夹口。口主饮食。言语之道。颐亦与其责。卦取外实内虚。以象如口。口之中空。合下动上止之用。如齿牙之司出纳。故颐用为养。而继大畜以充其育。大畜之育以资养。颐之养以御物。是我与物交相为利也。人之生也。赖食饮以为养。食饮须物以为料。此颐养之先必畜物也。而颐之志亦在取物以充其养。故曰自求口实。颐处于物之先。即物之主。有物则利着。颐以物为利。乃有贞吉之占。盖贞与利。一主一宾。一内一外。贞者主也。内也。利者宾也。外也。由食言之。则口为主。物为宾。养在内。畜在外。此贞吉者。正以成其利用也。如人无口。将何以食。无养。将何用畜。我之不存。何有于物。此贞乃先利。而为颐之所本也。唯贞乃吉。故贞吉即养正之功。譬诸蒙养。必先保其天性。全其良知。而后克就于正。若徒(不知何字。“刘”字中把“金”换成“亚”)丧其灵明。毁灭其至性。是犹屈杞柳以为器。削玉石以为形。虽见其工。已失其本来面目。则何贵乎养哉。譬诸雕饰之美。人也。而违乎天。刻画之巧。匠也。而悖乎性。皆非养正之道也。人性本善。习与为恶。苟见其恶。谓之性成。是不知情性之辨者也。易于乾卦。但曰各正性命。保合太和。乃利贞。不言毁性为正。灭良为和者。诚以利贞原性情之真。中和实变化之源也。故性命只求其正。太和只期保合。他无所为也。是诚养正之大则。亦即颐贞吉之精义也。贞以正性。而利孚于情。口腹虽得其食。而不徇于物欲。身心虽得其养。而不乖于天性。此贞吉乃成物利。以达养正之道矣。故重在观。唯观乃辨于情伪。别于正邪。明于物我。以正于性命。若瞢焉不求其故。昧然不知所以。见食则欲。遇物则贪。是养之适以害之。生之适以戕之。更何有颐养之用哉。此观颐者。为审其养。而慎于所接耳。虽口不能无食。生不能无养。而必先明其所宜。察其所安。方求之以应其所需。纳之以孚其所容。故曰观颐自求口实。实者诚也。情也。不虚也。不伪也。中也。宜也。不偏也。不过也。恰如其分也。各得其所也。此乃颐养之道。而首在自观自求也。如人食饮必饥渴之时。取物必洁好之品。方合于养生。而毋害于物。毋伤于己。此利用也。不然。非病则苦。非费则殃。同一求口实。而有颐与过之别焉。故重在观颐。谓必孚于颐养之道。而后求之也。

彖曰。颐贞吉。养正则吉也。观颐。观其所养也。自求口实。观其自养也。天地养万物。圣人养贤以及万民。颐之时大矣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