颐卦爻辞有异他卦。后人多未能明解。以颐卦象。原为复剥二卦合成。自二至四。三至五。皆互坤。由下言则为复卦。由上言则为剥卦。以初上二爻皆阳也。而原卦上艮下震。果易其位。则变为小过。而爻位之变。则为大过。皆有相通用之义。此爻辞吉凶互见。利害各殊。大抵变为复则吉。为剥则凶。为颐则利。为大小过则害。而其不能免于变者。正以卦爻之相互。与爻位之易变耳。故自初至三爻。下卦皆凶。而自四至上爻。上卦多吉。不独因艮止之良于用。静反之合于道也。易之大用。以阳为体。而从阴为用。乃孚于道。盖刚以柔行。内贞外亨。恰如天道。则所如无不利。反之则为害。颐以震在下。志于动。幸得艮之止。为之节制。始全其生。成其养。然艮亦非独立能自养者。必先有震之动。以遂其生出之机。而后因而成之。所谓成全之德。必在初生之后也。苟未出生。何用成全。如人物之未生。何需乎养。唯其有需于养。必先已有其生。此震之用。在艮前也。不过颐之用。在养不在生。在艮不在震。为乾道大生。自有乾后。万物早已生矣。虽后天以万物出乎震。为生成之首。而非生之根源。正如一岁之春。萌芽发育而已。其根早已生成。其干早已长大。则所需者。风日之和。雨露之润。即所谓养也。既重在养。则全卦大用。多本于艮。此下卦不及上卦之吉。实有由也。然易道重人事。中爻人道所见。果截初上二阳。则成纯阴。非人道之正。必合天地之道。参覆载之功。而后得明生生不息之用。以全其性命。保其中和。此卦用必兼摄上初而为占也。以后天不违阴阳之合。不离往复之途。则一剥一复。天道自然。人事应之。自分趋避之异趣。而吉凶利害。亦由此以区别。故其用多取逆行。为将挽天数之穷。而孚来复之运也。自六二以上。即当由斯分明顺逆之用。而见人天之合。此颐养之旨。非如他卦六爻之辞。非同彖象者也。读者苟细心悟之。自可了然指掌矣。
颐卦全体六爻。分上下卦与阴阳爻。上有阴阳。下亦有阴阳。而皆二阴从一阳。不过上之阳在上。阴上从为逆。下之阳在下。阴下从为顺。而易制以阳为主。阴倒求阳亦为逆。以易爻皆自下上行也。然在下卦之逆。为阴盛。则多凶。上卦之逆。为阳明。则多吉。阴虽多于阳。其行不一。而有盛衰之判。在下以其降而势顺。故盛。在上以其升而行艰。故衰。不外本其升降之性。与其离合之情。而别其得势或失势也。总之。阴必得阳。而后成其养。阳亦以得阴。而后充其养。此上下二卦。各相为养。而其顺逆自殊。上以阳明在颠。群阴翕服。故所养者大。而其德为吉。下以阳潜在底。群阴外包。故所养者小。而其德多凶。正如君子能养小人。而不能就小人之养。小人能服君子。而不可使君子之屈。此上下二卦之用不同也。参之蒙卦。亦与此类。一阳在颠。得养正之用。而下坎一阳在中。究胜于颐。但上阻二阴。亦有包蒙之嫌。故曰蒙。言其阳之不易达于外。而必赖诸养也。盖阴者人之情欲。而比昵于物。阳者人之天性。独通达于道。阴胜则乖。阳明则正。而吉凶利害。亦随之辨焉。故颐以养正称。圣人示教之微意。明其不正。虽养亦杀。即视夫情欲之过否。与性命之正否。而分其为颐与非颐耳。读者审其爻辞。参之卦象。则可知其深义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