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七章:山雷颐(卦)

象曰。居贞之吉。顺以从上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六五本正位。而能依阴柔之德。不自主持。顺从上九之阳。乃得占居贞之吉。即明颐之为用。在能舍己从人。毋贪物好。而逐于情欲。则性命自正。身心得养。其重要处。在以贞成利。以道全生。盖养有大小。而生成之本。不在物欲之充。而在性情之得正。不在外来之养。而在保存之适宜。六五虽顺以从上。非弃其所守也。乃因顺以自全其贞。因从以自处于正。故爻辞特揭居贞二字。明示在进退之外。先勖其所守。亦即指出在外物之余。先尽其所养。养己而后养人。养人而后养物。情也。性也。不可混而一之。则自求口实。不徒饮食之需。而君子所慎。正在饮食言语之内。观于六五居贞之吉。则可见外虽毋悖于物。而内必先不失其真。非谓徒随人以生存者也。自六二至六五四爻。所抱之志皆同。而所用有别。是即克保其真与否之辨。克自保者。其用自善。其行自吉。否则徒为物役。终将身殉。更何足语于养哉。六五互萃卦。变为益卦。萃聚也。益加也。不有德。安能聚。不有道。安能加。颐以养正。而必本于震。成于艮。震以始之。艮以终之。终始相须。动止相剂。为内者充而全之。为外者致而止之。物集而不害。生成而不渝。德小而益进。功大而愈卑。刚以全其天。柔以充其业。此君子于自养之道。于六五一爻可以见矣。或以拂经为不宜于养。不可涉大川为不良于行。而以居贞则枯守无聊。顺从则折辱忘耻。是皆不达于颐之用也。颐本中虚外实。犹外强中乾之体。既无自强之资。必藉他山之助。而虚善受。有容乃大。是成德达道。正赖于取盈剂虚。裒多益寡。六五为阴爻之尽。是中虚之极。必资于外以补益之。方足充其生成之用。然非以身殉物也。非舍己求人也。取人以裨我。因物以赡身。故必先有守。而后可有为。先自固。而后可自展。此居贞之吉。实由时地之宜。因应之妙。而后得之。虽贵乎顺从。却重在择取。六五得位。乃能因势适宜。而不违乎养正之道。占者得此。要先定其心志。委宛自全。不得以顺从之辞。而忘居贞之训也。

上九。由颐。厉吉。利涉大川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颐上九爻辞也。颐卦大用在始终二阳。而上九尤要。此异乎他卦者也。他卦上位为穷。其用已竭。而颐上九反得展其用。以孚于颐道。则由于上九为艮之一阳。下包二阴。如天之覆。日月之照临。其德下沛。其光内凝。以应乎初九。成其终始之道。达乎内外之情。故上九占为吉利。能与全卦大用相称也。颐之为道。以阴阳奇偶。刚柔内外。生成终始。恰得其宜。故名为颐。为其能致之于成。如生者得其养也。天地万物。凡始生之。必终成之。所需在养。不得其养。万物不长。此养之所以为贵也。颐以二阳养四阴。阴亦养其阳。如人男女居室。共生共存。如物雌雄配合。同育同荣。二者不得离也。离则俱败。虽生不久。虽育不卒。是为夭劄。道之戾也。艮震二阳养其四阴。合居一卦。尤见谐和之功。则又异乎艮震之未交也。震主其内。艮主其外。震发其始。艮成其终。养者志于成。此艮之重于震也。而艮之所以成者。即在上九之一爻。与震之发育在初爻。有同美之称。而震尚待艮以终之。是艮者颐之大用所寄。亦天地人物大养所存。传曰成言乎艮。艮所以成万物之终始者也。终则有始。生生不息之道然也。故艮之一阳。虽终非终。而颐之上九。虽穷不穷。天道盈虚。如环之流行。周而又始。乃推之无垠。此颐上九之为用。将与天地同纪。而万物莫不由之以生以成。故辞称为由颐。谓养者由是以成其养。而用者由是以达其用也。既由矣。势将自顺。行将自利。唯在由之者自厉。厉以由之。则无复悖于行。违于道。斯占为吉。且厉者甚言之也。在上以刚行柔。在外以明莅幽。其道若迫。其至若骤。其进若拒。其退若促。是有类于厉。而责在自厉也。此与乾九三爻辞夕惕若厉之厉字义相近。皆以其鉴于害。而求其利。虑于凶。而就其吉。以别于从违之道。而独往独来。以辨于邪正之途。而或出或入。仍不外夫由颐之义也。盖由从也。从必有违。入也。入必有出。如行两歧之路。游二去之门。是在自择焉。故曰厉吉。诚以卦爻皆上行。阳又主升。今上九反从下降。以覆照二阳。而合应于初。其道异寻常。其行有择别。虽曰由之。并非任其来去也。以必由艮止之义。由上九覆照之用。而后得其养。以成由颐之道。若反是则厉矣。害且至矣。更奚吉哉。故爻辞由颐厉吉四字实相应。而见艮止之义。恰当于养正之功。有正则有邪。有止则有进。是由颐在乎知止而自反也。厉即自反之义。由外以溯内。由上以向下。由高明以入渊深。由虚冥以覆照乎无垠。此上九之大。即颐之大用也。利涉大川。本天行健。高明覆物。光辉照物。故行无不宜。此与六五恰相反。可见阴阳之别。刚柔之殊。行止之分。利害之辨。艮以善止。而反利于行。以其能止。始能行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