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。可贞无咎。固有之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固既贞固。有既不失。言不失贞固之本。而充其悠久之德。以顺承天命。毋违于性道。爻位虽不正。而以此终免于咎。此九四之用。实人道之所着也。
九五。无妄之疾。勿药有喜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无妄九五爻辞也。九五为外卦正位。亦全卦主位。既乾九五爻。无妄之大用所存也。无妄无为。一顺自然。纯乎天命。宜若无疾之害。而此言无妄之疾者。以天道盈虚消息。气数自至。如岁有冬。如日有夜。后天之运。阴阳并行。善恶并见。则有生必有死。有福必有祸。因果相成。往复不己。无妄之疾。正以其盛时而至。亦犹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之常数也。以爻象言。乾之中爻。互巽之上。与乾之姤。二刚一柔。其德太过。反复为道。为姤与小畜之象。而皆以风行于天上下。内经云。风者。百病之长也。故有疾病之占。风行善变。其善恶以方别。有八风之名。感而为疾病之因。佛以地水火风称四大。亦由其能生化万物。为一切根源也。且九四前后皆刚。虽下有六二之调。而势不敌。刚胜则折。生盛则灭。此无妄之疾。发于正位乘时也。夫无妄在中和之用。无过不及之害。方能免于祸福之门。不求利。则害自消。不求祥。则灾自绝。佛戒造因。正以其不为善。则无恶。不求生。则无死。二者循环。但去其一。自拒其他。此无妄之可贵。而超乎数命者今以九五得正位。当盛时。虽罹于天命之变。而遭不时之灾。以为身之疾苦。仍以自觉之速。致诚之功。知疾之去来有因。不以生死系于心。不以苦乐萦于志。则不以疾而求药。不以身听于物。药物既无关于我。我亦自离于疾。则无妄之疾。仍宜以无妄治之。故曰勿药有喜。斯语也。有三义。一则不用药而疾自己。为可喜。二则不以药之能治我疾。为可喜。三则不资于药。亦不以疾愈。为可喜。盖明乎物我之情。达夫性命之愿。了于生死之义。泯于健病之相。则何时不为刚健之身。悠久之德哉。故天虽有变。命虽不齐。数虽多相。气虽随感。而吾心永不二也。此无妄之真。至诚之道。圣人所志者也。
象曰无妄之药。不可试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言勿药有喜。正以药之不可轻试耳。苟无妄矣。奚假于药。药物也。物之利。徒与妄济。设贪其利终受其害,此一也。人得其全。物得其偏。以偏剂偏。乃名曰药。吾德苟全。奚待于药。此二也。故勿药者。正不可轻试之辞。
上九。无妄。行有眚。无攸利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无妄上九爻辞也。上九处极位。当穷时。极则反。穷则则变。此通例也。无妄全卦。皆利于行。至上九则反不利。全卦皆吉。至上九则有眚。此理数必至者也。盖无妄皆以内诚为大用。上九在外。又刚之极。阳之亢。不复能下。如乾之上九。亢而有悔。乃地与时使然。恰与彖辞匪正可升。而下应六三。有无妄之灾。所居非宜。内无可与。外无可进。是其不利。实匪正之所同。匪正之所同。匪正以妄而受灾。上九以失正而有眚。失正既妄而有眚。失正既妄。高位无德。非时不退。固妄也。欲免于灾。得乎。全卦唯六三有灾。亦由失正不明于物。此用之误。上九则为失正不贞于身。此本之误也。六三乖于用。其灾犹可免。苟终始无妄。仍能自保。上九违于本。其眚不可避。以失所守也。是上九无妄。徒有其名。莫徵其实。爻辞特以无妄儆之。冀其早悟。勿特高位以卑自牧。勿临极时。以返其本。则穷犹有以自藏。而行虽无利。眚或幸免。故爻辞无妄二字。实寓垂戒之深意。非卦名也。夫无妄重在去妄。妄之于人。至不易去。情欲物好使之也。以九五之正位乘时。犹不免于有疾。可见无妄之难。难在于用。用之难。难在于明。物有未明。用必不达。用有未当。本者性也中也。用者情也。和也。致中和。正性情。莫先于格物。物格知至。而后人道始立。天道始通。此圣人垂教。必以物先示其道。象所谓天下雷行。物与无妄。足见物之于无妄所关大矣。学者宜深求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