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五章:天雷无妄(卦)

六二。不耕获。不菑畲。则利有攸往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无妄六二爻辞也。无妄卦大用。以内外得正位。而见乾坤合德之象。下卦震自坤出。气行于阴。一阳在内。二阴在上。六二为内卦正位。即坤之六二也。上与九五应。刚柔相济。内外相和。而阴志从阳。内志在外。此六二之用。以九五成之。九五得六二以畜于内。而后九五之阳。悠久发育。以达其生化之功。此六二一爻。实无妄要位。全卦生成之德。非初九不能固其本。非六二不能蓄其势。阳以阴成。此之谓也。爻辞重在用。以农商为喻。农重。商重于行。二者异宜。而六二兼之。不为农则为商。其利皆同。视其所为如何耳。盖六二本震之中爻。而互艮之初爻。震动艮止。各有所宜。农利于守。则艮止之义。商利于行。则震动之义。不耕获不菑畲。农之利也。言得地之宜。不从耕而获。不经菑而畲。虽理未周。实数所先定。世固无不耕而获。不菑而畲者。然此乃状其地利之优。天时之盛。不在劳力而获酬报。天之所厚。非人为之也。且农之耕志在获。田之菑志在畲。今获不以耕。畲不由菑。是其受天之福。有异乎常人。此无妄之所成。彖辞天命之所及。而仍本初九得志之占也。然农者恒以守为苦。得之易者。恒多求。为之久者。恒思迁。行之顺者。恒务远。则虽有丰收之利。尚或未快于心。亦多弃家而外游。易农而为商旅者。盖因未满所欲。更贪于他物。而以震动之德。有难终于艮止。此爻辞以不耕获不菑畲。则有攸往。明其不止则行也。六二固止行皆宜。故占利有攸往。知六二之志易外。而阴之情喜阳也。加以三爻则互巽。巽主行。风行天下则为姤。姤遇也。有所合也。故守而必行。行而必行。爻象之本本义也。而爻辞之所释。则包二义。一则止而宜于农耕。行而利于所往。一则不安于止。则利于行。由不务耕耘。而易为商旅。是不耕获三句。实含二义。后人释之多未尽也。

象曰。不耕获。未当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。而见六二之用。富即满足之意。以心不满足。则更求其他。故虽有地利。而不以为快志。虽得天下厚。而犹冀其多更多。此物之所役。因爻之阴而着。幸以无妄之义。得正位之地。不因贪以逢其灾。且缘时以成其利。此中妙用。合前后各爻参之。

六三。无妄之灾。或系之牛。行人之得。邑人之灾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无妄六三爻辞也。六三亦阴爻。承六二而来。以在中爻失正位。故为灾。而无妄本非有灾者。徒以贪而失正。私而徇欲。不明于物。不保其性。则为灾。非无妄之灾也。无妄之灾。乃以无灾而为灾。不妄而受害。此中因果。既由天命之差。而莫外于人事之乖乎正。盖天命恒依人事而着。前后因果。不得以一时一地断之。如六三之灾。以六二之贪于外。在六二因得正位。故不为灾。至六三其志己放。其行难持。循其所为。必罹于灾。虽得之有因。而当前不省。反以为天道有误。祸福无常。故名之无妄之灾。欲解其数。必惩于前后。证其因果。此与佛说三世之理相通。非宗教愚人。实天道往复所不免者。以现在言。则为无妄之灾。苟合之过去。则仍属匪正之眚。圣人以天道难迳论。始称天命。世俗亦以宿命目之。虽似无徵不信。而事实常遘。是佛家因果之说。初非怪诞之辞。而古人神道之教。有精微之理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