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五章:天雷无妄(卦)

初九。无妄往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无妄初九爻辞也。初九为震下爻。即乾之外来为主于内之爻。虽位在下。实为全卦主要之爻。盖无妄之道。成于内刚。刚则无欲。有欲则不得刚。以性刚。而情欲为柔也。内刚者。中必诚。不为物所动。而独与天通。上接乾元。身主真阳。乘时而动。以象地中之生炁。待时发为春和。此初九之阳。实无妄之本。无妄之用。以时大行。大亨以正。天与物亨。得时则行。故占往吉。自内而外。由近而远。曰往。其中既诚。又得时之宜。此所以占吉也。以爻言。初爻在二阴之下。而上卦全阳。内有所蓄。外有所宜。中诚而不自用。内刚而能柔和。不为阴所阻。而特达于外不待阳之盛。而安潜于下。此动乎道。而所往吉也。由此爻辞证之。可见彖辞之不利有攸往者。正以其妄而匪正也。以初爻内刚。自克无妄。渐进而加阴。易失其刚。而乖于正。遂有妄之嫌。有妄则不可行矣。人之诚者。不易为物欲所蔽。其安于下者。尤能自保高洁之操。唯有涉世日久。浸渍日深。美好眩于耳目。娱乐迷其心志。则恒易失其操。莫知其妄。此天真之难保。而习俗之易移。常人之情有非。故为之者。总由内刚不恒。物欲不净。性灵目汨。妄念乃生。故卦以无妄名。示其易妄以儆之。欲其时持乾惕之戒。以先诚其意也。妄与无妄。以辨往之可不可。吉凶利害。实自我召之。明乎此。则辞中所谓往吉与不利彼往。同异之处。可了然矣。

象曰。无妄之往。得志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辞爻辞之义也。得志者。以其中诚。志意无妄。则所行必利。所为必成也。人之得失。恒依乎数。而数之合。在乎道。正则善邪则恶。诚则安。伪则危。无妄之志正。而所守不失其刚。意诚而无所往不违其时。宜其如愿以偿。不待求而自得。不待谋而自成。此道之所行。无往而不利矣。易之言志。皆本卦爻象。非如人之所得志视所欲也。以志发于心。出于意。其合道者为正志。不合道者为妄念。成犹志也。如所欲不乎徇乎情。所想不出乎道。始为正志。佛以罗汉道始可信其意。正以无丝毫私意。乃无丝毫妄念也。既吾所云从心所欲不踰矩者。亦此义耳。得志得字最要。与大学虑而后能得得字相同处。盖合道之志。乃为得。不合道者。得亦失也。此云得志。实以其志之当得。天之命也。非人所为。故无妄之往。孚于天道。本于性命。其吉也。数之当然。其得志也。行之当然。中庸所谓不虑而中。不思而得者也。与他卦之称得失。又微异矣。夫天人之别。在意志之先后。思惟之正邪。先有所图。是涉乎私。思有不正。是违乎命。易以乾道重在各正性命。无妄初九实本义。行乎乾健而不息。达乎大始而有终。其道至玄。其德至诚。无为而无不为。性命皆尽。人物同成。而独揭无妄二字示其入手处。亦犹大学诚意章。以毋自欺三字为始。然始终本未。实一以贯之。初九如是。上九亦然。唯一也。遂同于天道。所谓为物不二。生物不测。即无妄之体用也。学者依无妄一卦。内志于道。外尽其德。当无不宜。无不达矣。惜人多未深思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