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五章:天雷无妄(卦)

物为天地间所生成者。生成之道。必自物而明。天道难显。物情易见。此大学之道。首格物。物有未格。知有未至。则意难诚。心难正。诚正之本。必由格致。为圣道至诚。非徒为己也。推性之德。必成人成物。率天之道。必位天地育万物。此先圣一贯心传也。文王赞易。于无妄之象。既着此义。其旨深矣。盖无妄之道。天性自然己着也。而天于无妄。物自生成。人以无妄。物自化育。天性自然己着也。而天以无妄。物自生成。人以无妄。物自化育。生成化育。莫违乎时。时者天之令也。政教者人之令也。茂者因其荣盛之。时者。因其发达而发达之。此即栽培之之意。茂对天时。时育万物。此一语含二义。原省一时字。以观物之时。而明天道。观天之时。而广人道。其终也。天时人事物情。无不宜也。无不尽也。则无不诚。而合于道。此无妄大用。以三者而明。称先王者。以政教为重也。以政为生。以教则成。兼之则生成皆见。此大学以教而自修中庸以学而推用。始终一也。政之所及。教之所施。万物咸亨。而况人乎。故无妄之道。泰与同人之本也。物且与焉。人有不同者乎。物且亨焉。世有不泰者乎。是天下雷行物与无妄一语。其含义至精。人多未细体会耳。雷行之时。生物之盛。天道不言。而品物亨。此天之无妄。因乾德而显其用也。人者戴天覆地。上法高明。下法博厚。以成悠久之德。以通无息之道。此性命之本。仁智之全。中和之备也。非圣人不及此。故称先王。以位当而功明也。位不当者。功有难明。如非时之雨不为泽。非时之雷不为威。时之宜即位之当。有非位而强不之。亦非时。辞特揭时字。以明所贵。且因无妄与大畜往来其用在时也。故辞以对字寓其意。震之对巽也。乾之对坤也。观升二卦之用。有相通者。重在观时以自修。观物以自诚。此观卦为达无妄之用。不可少者。佛以止观为修持之基。儒以致知格物。为诚正之本。其意一也。故象辞之义。不独为占言。实明道之奥窍。正性命之阶梯。学者民忽焉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所谓物与,及下句万物。皆重在物。以天地间皆物也。天地之德。于物生成见之。人灵于物。而能配天地。称三才。亦以其能赞天地。而育万物也。物自生成。天不私其道。人不私其德。而人不得离物以生。物备于我。我生物也。物以养人。物生我也。无人则物之生不全。无物则人之生不具。是人物相与同其生成也。天亦以生成人物为功。天之于物固厚。于人尤厚。人自择之。而栽培倾覆之道别焉。故生成万物。以生成人者。人有恩怨。而物或生或杀。此物之于人有异视也。唯圣人能同之。不以生之道而杀之。不以人之欲而毒之。物我皆成。生杀同善。为能体天之心。时生则生。时杀则杀。其杀也。仍生之也。故春生秋杀。互成其用。不有秋杀。安有春生。此天之大公。无所恩怨于物也。而以雷施其令。春发秋藏。不违于时。远时则灾见。故雷之鸣足以振天之威。其终也。雨露溥天之泽。是其威犹思也。杀之犹生。威之犹恩。天道无二致也。唯圣人能则之。不为生成之恩。亦不为杀害之怨。予之不自德。成之不自功。则物不役其心。情不悖其性。生之正也。性命之所宜也。其道无他。同于无妄而己。故无妄言其至也。无为无思。言其推也。无穷无尽。道愈损。德愈明。体愈微。用愈大。此大学始于格物。而终于平天下。本未内外一以贯之。欲明其用。则所谓茂对时育万物。一纳于政与教而己。读者其善体会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