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二章:山火贲(卦)

九三:贲如濡如。永贞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贲九三爻辞也。九三为离上爻。居人爻之始。孚既济之义。故有濡贲之称。如者未定辞。以九三重刚。不惯附和。而贲之为用。重在拹剂。柔来文刚。固是全卦主旨。刚将如何受柔之文。而不为所辱。则视爻之志行。与其德力而别。九三重刚。而为离之一爻。外刚中柔。面违心从。其志莫定。其行莫明。以如字状之。言所欲而不遽允。所乐而不迳行。以决绝之情。作夷犹之貌。虽日近阴柔。而难与之化。唯守其贞节。以拹于上下。此所以有永贞之吉也。譬诸男子。处少女夹辅之间。欲去未能。欲从未可。苟失其守。未有不为奸乱者。而一味峻拒。又将贻无穷之忧。此乃最难处之地。唯有永贞以待之。处贲之加。而不为蔽濡之至。而不为染。则终能保其刚。和其柔。以成九三之用。此爻辞之微义。端在人事之善为。九三人位。本乾朝乾夕惕之时。而怀若厉无咎之戒。故永贞之德。天之道也。人能履之。则终吉矣。

象曰:永贞之吉。终莫之陵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九三之地。既在六二六四包围之中。恰当贲如濡如薰染之际。以俊秀之士。遘丽佳之女。其易失节可知。而卒能保者。实由永贞。以我之贞。化为女贞。以贲之美。施及女美。则有和协之乐。而无奸乱之愆。此则以九三重刚之性。不被众柔所屈。故曰终莫之陵。陵犹屈辱之意。不失其贞。则何辱哉。君子乾乾自持。不畏宵小之愠。不为阴柔之浸。不甘嗜欲之毒。不忘性命之正。此所以能化行天下。而长保其操守也。读者于此处。当细绎彖辞而深求圣人垂教之微意。方能达贲之道以九三之德焉。

六四:贲如皤如。白马翰如。匪寇婚媾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贲六四爻辞。明本爻之用也。六四为艮之始。居卦之中。得坤六四之体。孚既济泰卦之用。下与九三交。上与上九应。阴居阴位。而与二五两爻同情。在贲全卦。皆以柔来文刚为志。六四重柔。实文之主位。九三六四交互成文。非敌非友。乃和乃配柔者。尚素刚在内也。刚内为金。西方类也。其色为白。体物备也。其行为马。行地例也。坤之德广厚。有无强之称。坤之性静贞。有顺承之能。故六四之贲。若有色若无色。若有文。若非文。此爻辞叠用如字。明其在疑似之间也。皤白也。翰羽也。白言其色。羽喻其行。为文而若素。则非文也。为畜而若飞。则非畜也。为敌而若婚媾。则非寇仇也。何以然者。六四处刚之交。承乾之命。因柔之位。成坤之顺。配而不可狎。交而不欲胜。能远能迩。而莫知其径。有志有行。而莫见其性。故外相疑忌。内渐亲近。是始为寇仇。终成婚媾。如男女。初则相猜。既而相认。终为配偶之意。此爻虽非主位。乃因贲之用。而为全卦之要爻。则以其重柔。善于文饰一切也。顾察其文饰。反非绚烂之华。却为淡素之白。白犹无色。是其所贲犹未贲也。人道贵朴。人性贵真。于此足证贲之为贲。不尚美色。而在真诚矣。婚媾云者。本相交之义。通内外之情。以成一阴一阳之道。而着天生地成之德者也。读者审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