噬嗑利用狱。贲无敢折狱。二者皆取法天时。噬嗑之象。取秋杀之义。秋时万物成熟。乃人民得食之日。万类凋残。乃政令肃杀之时。贲则不然。一阳渐升。发为生机。正如春日之和。春风之化。万物同荣。如人之衣华服而佩宝玉。此以文饰为尚也。万类并孳。如人之初长育而乐无知。此以戒夭折为先也。贲者临也。春临而生息之德以明。帝临而恩泽之施以沛。此政令在滋息安养植长培高之是务。对物犹当爱惜何况于人。故礼月令有制。王政所准无非体天时之数。广天德之时。而残杀不行。夭札是避。此无敢折狱四字。实圣人观时定教之微意。既曰折狱。并非全废刑罚。乃丁此时日。不敢违天好生之心。干帝大生之则。帝即乾象。因位而称。贲以艮近于乾。犹少子之侍父。故不敢也。艮止而能听。命则虽具刑狱而不折。以示天下尚仁爱。崇教化而不欲藉法齐民。依威成治是贲之大用。纯取则于春时。而君子之政令。自希同于履泰。履泰为上治之世。而尚德不贵刑。重礼不用法。此贲之与噬嗑别也。
《宗主附注》
贲之为象。取阳见于外。故有光明之称。取阳居于中。与阴交错。故有文明之称。由光明下照。而为天文。由文明外施。而为人文。天人之分。在一内一外。一上一下之用耳。非真有天人之殊。人在天下。自以上观天文。为立人文之本。如礼乐政教是也。礼乐政教。虽属人文。实法于天。天以日星云气为文。其有度有数。有终有始。亦同人文。人文之度数终始。即礼乐之节。政教之规。无不发于性情。止乎道德。一发一止。以开世运昌期。人类幸福。此人文之可化成天下也。而莫非圣人之功。是礼乐政教。文明之所寄托。治平之所表见也。观其外。足以知其中之有物。察其迹。足以明其神之有真。此贲之用必依乎诚。诚者。道德之具体。无诚则礼乐不兴。政教不立。虽有其外。亦奚以观。此贲虽以文称。而传反谓之无色。无色之文。文之至也。以未尝假于外物而为美。故永不丧其中守。旨哉此辞。惜释之者多未能见其大也。
《宏教附注》
此节含义。正与论语道之德一章相证。论语之旨。即由此卦辞推衍者。圣人不重政刑。正为不肯徒事外饰。天下化成。在德不在力。在心不在迹。圣人内圣外王之道。当于此义见之。
初九。贲其趾。舍车而徒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贲初九爻辞。明初爻之用也。贲初九亦同噬嗑初爻。以在下皆称趾。贲饰其趾。明所始也。舍车而徒。欲见其饰也。车以载人。身之寄也。趾在车内。外莫之见也。故贲其趾者。宁舍车而徒行也。夫有所见于外者。不复自蔽。有所冀于文者。不肯自藏。文者不隐。隐者不文。介之推曰身将隐。焉用文。贲其趾。为足之文。足文则勿乘车。为显其足。而舍车耳。然车之利于足多矣。今为求文。乃甘徒步。其志在文可知。以志于文。不恤劳其足。且累及其身。是偏之害也。与噬嗑初九相类。为小而失大。似非义也。而以一阳在下。欣然欲动。其志求升。初不计其他。宁徒勿车。亦数所至。是其舍车。为求速而行其志。求见而快其意。虽若非义。实乃乘时。不足为大病也。说者谓舍车。为车不备。不如徒步之安。然既曰舍。是有备矣。有而勿乘。是为成贲之用。以贲在趾。而不在车。故宁徒步。以显其趾。或又以为舍车。为车之不义。不义故不乘。然既有车。自非不义。已所有者。何悖于义。而弗乘者是乐徒步。以车之不克成其贲也。贲之为文。车而不文。则车与贲不称。此宁舍之也。然贲趾。独言舍车。不及舆马者。何哉。盖在初九本有车象。离之一阳。固类于车。而非舆马之象。故独言车。以贲其趾而未及车。故宁弃逸就劳也。君子行则欲达其志。志达则不问其他。初九志行。而用在贲。故劳无逸。劳以勖德。逸足害道。因贲之志。在化成天下。则以劳示众。亦身教之意。况徒步与贲相反相成。刚柔以济。内外以和。示民以贲之本色。不假外物。此爻辞之微义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