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:舍车而徒。义弗乘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明爻辞之义也。义弗乘句。初九志在贲趾。即以文昭于外也。文昭而后贲用以见。此虽在下。亦有所为。为贲而弗乘。则其重在趾可知。以趾有文。足以徒行。不假代步。尤可见外观者。中必充实也。初九为刚。重刚在内。发而为文。如人之蹻捷多力。固无需于车乘也。人之乘车。多为不能徒行。或远道不易达。或足痿不能步。而后赖车以行。若非然者。则必上位。或富人老年。不以趋跄为能。不以劳苦废事。而初九在下。不类于是。一阳方长。如强健少年。起自草泽。则其徒步。正所宜也。且贲饰者。不必外物。健足能行。亦美也。以刚为体。充而用之。则所观岂独一趾之文饰哉。故曰义弗乘也。言乘车反以。损其美观耳。此爻含义甚弘。大抵如上述而最要者。贲虽为文饰。不贵外物。君子本其刚健之德。发为光辉之美而已。实即充实而有光辉之谓也。用之者。能于是义明识推行。不悖易辞之旨矣。
六二。贲其须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贲六二爻辞也。贲卦以文饰为用。六二处内卦之中。为重阴之地。上应六五。外接九三。以阴含阳。以柔文刚。阴内而阳外。刚上而柔中。其文饰在上与外。故为贲须之象。须眉者人之所以为美观也。言须已赅眉矣。须在颐间。贲亦颐之变与噬嗑同。九三一爻。有同于须。而六二为之文饰。此贲其须者。仍本柔来文刚之义。而见阳之待阴以生以成者也。六二以离之中爻。主明视之精。内凝其精。外发为华。如人之目。乃肾水之精。上见于面。则六二之精。上贲于须眉。其理正。同阴在内也。阴因阳以成用。譬诸灯之有油。烛之有蜡。合之为明。分之则无用矣。故六二之贲。非其本爻之所资。乃在于上之阳爻。阳得阴以为饰。人藉物以为美。此固内外相须。上下相应之道。是须字。亦含有须待之义。人幼无须。阴精不上奉也。妇女无须。无阳不成美也。故须者。待其人而后行。待其时而后见。六二居正位。合乎时宜。有其全德。乃能发抒为文。以美其上之须。于此足见贲之为用。非苟饰也。
象曰。贲其须。与上兴也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六二居下而志在上。以柔从刚。以阴从阳。故随上之阳爻起。与犹随如也。如泽雷随之象。艮舆兑易。离与震易。则成相随之象。六二随九三而兴。以成其文刚之用耳。此爻大用。在能随上兴起。以阴为阳而不失其正位。方能文刚。若乖其位。失其贞。则为奸为乱。而非文饰矣。故重在贞。贞以成其亨。坤以承乎乾。此离丽之本德。而克随艮止以同行也。故柔能剂刚。内能协外。上下一德。以开天下文明。其为用亦大矣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