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。山下有火。贲。君子以明庶政。无敢折狱.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贲全卦象辞。申释彖辞之义。而明人文之用也。贲之为用。既为文明之见于外。则文物之间。必有以表章其美观。而发扬其光华。此取于卦象。而施政教之所本也。夫贲之卦象。山下有火。火照于山。则山之文物见焉。山之所藏。宝玉金石。山之所生。草木花果。山之所居。鸟兽虫豸。山之所积。云烟泉流。山之所见。苍黛成画。山之所闻。响籁成音。为物既多。为文不一。而以火照之。则触目皆色。入望皆美。其象之具。正与艮离相合成趣。因象而为用。则君子之事也。称君子者。以其德足以格物。智足以致知。明天道自然。立人道大本。非徒徇耳目之娱。玩声色之乐。以情役物。以心恋色者也。故以庶政之修明。易严刑之苛毒。庶政者礼乐政教之谓。君子有其德。有其位。因天文之美好。知天道之仁慈。因天然之文明。知人道之爱慕。观贲而取法。因色而制用。则文明者。实人道之所成也。人道者。即庶政之所明也。离以文明。而能光照一切。艮以静止。而能节制一切。此贲之施于人。乃为礼乐政教。而刑狱不及焉。何哉。刑狱威严。有伤天地和气。而乖世道文明。故苛法乃暴政之施。峻刑实污世之制。人生同性。孰不乐生。世道贵和。孰甘好杀。此弃刑以明教。宽狱以重礼。不独仁者之心。实亦天道所先也。天以文着其温和之恩。人以文昭其敦厚之德。此贲之大用。恰与噬嗑相反者也。
庶政或以为非关大事。非也。古称多数曰庶。即一切之意。以其及于人民也。贲以文明为象。则治平之道。实关乎政。且有教焉。故彖辞称为化成天下。既曰文明。则非小事可知。既曰化成天下。则非徒言政令可知。盖圣人因贲之用。将使人民皆享其文明之利。而温和之风。敦厚之俗。以成以着。亦犹天文之昭垂也。天文关乎日。人文建于政。政概君主与政府言。在位主政之人。负其责也。称君子者。明其以成德为先耳。君子在位。始能致其国于文明。为先有其诚也。小人无诚徒饰其外。是率天下以伪也。诚则不令而行。伪则令将不从。则以伪者。徒见其自扰耳。自扰者乱。乱则骫法。人民不法。安望其省刑去杀耶。此无敢折狱。实唯君子能致之。以体卦内离之一阳。中心光大。故能外耀其德。远成其化。德立化成天下文明。人民皆熙攘于礼教之中。固已绝争讼。弭奸宄则无狱可折。是不独不敢。且不必矣。贲象以离明艮止。相合为用。文明以止。动不踰轨。静而自明。此中和之道。太平之世也。故囹圄可空。而桎梏不用。斯为圣治之至。然贲犹未能也。以其承噬嗑之后。丁多狱之余。礼乐未敷。政教待普。人民虽知向化。而天下未尽同风。非如泰之时也。则在上者。导之以德。齐之以礼。德明则民敦厚。礼立则民温和。而后同化于文明。以成贲之世。此君子之所志也。故贲与泰。三阴三阳同。而其交错不同。君子欲其归于泰。乃由已之德。以成民之德。由巳之诚。以达民之诚。庶能以己之文明。化成天下之文明。所谓无敢折狱者。正见其先道德而后法律。重礼教而轻刑罚之旨。此唐虞之治有后世所及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