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:观其生。观民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明爻辞之义。揭示九五之观。与前有别而已。为九五有其德。在其位。足以下观万民。而着其明德。发为政教。以成天下之观。犹日月之为万物明也。
上九。观我生。君子无咎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观上九爻辞。言上爻之用也。上九在全卦之终。居上极之地。与前数爻不同。物极则变。变则返其始。观变反为临。则非复观之用矣。而就观言。上九乃大观既成。全用告终之时。犹日月之将西沈。岁月之将改换。其德宜退藏于密。其用宜返求诸始。故爻辞曰观我生。即反观也。与六三之辞同而不同。反观同。而为用不同也。六三反观。先求诸内。将以为外也。先省诸己。将以为人也。上九反观。则因人物已成。内外并至。功成身退。仍还我素。即位育之后。德至而道凝。仁智同成。人诚而己诚。无为之时。无可为之境。则不复进。而随天道以退休焉。故曰观我生。重在返本还原。而不徒驰于外。以忘其内。徒重其人。以忘在我也。是与九五恰相对。九五以己之既成。推之及物。故重在外。上九以人之同成。返而求己。故重在内。而皆曰君子无咎者。以唯君子能之也。君子内淑其身。则思外善天下。外成于物。则思内全其神。内外无所不宜。则进退无所不当。故皆以君子称。若非君子。则内有未备。或急于外达。外若已行。或忘于内省。是皆有咎。而不免人己同误。此九五之无咎、重在德。德成而后推及天下。上九之无咎、重在道。道行而仍返葆诸身。其用一也。苟无德者。不足以善世。而强为之。宜有咎矣。苟忘道者。不足以淑身。而强求之。亦有咎矣。唯九五之外观。在己成德之后。上九之反观。在天下同明德之后。所谓人己同至。内外同尽。乃能无咎也。且上九无咎。较九五为难。则有为者易进。功成者难退。九五居可为之时。人皆知进取之得计。故怀道以迷世者少。上九当无为之日。人或忘退修为知几。故违时以遭祸者多。而君子则不然。君子进以道。退以道。道与时行。因时为利。故出处皆免于咎。此彖辞重在观天时与神道。天时神道。进既有功。退亦有利。功利不失。以为万物之生成。如春生秋杀。夏长冬消。其道同也。当其时之宜耳。而君子法之。进退皆免于咎矣。
象曰:观我生。志未平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君子无咎之义。而见反观之合道也。上九虽在德行道立之余。而值时穷数尽之际。志虽欲用。势已不许。唯有体天道之消息。应神遭之退藏而自返求于身。以长葆其道。此所谓志末平者。在人情为末平。在天道则恰得其平也。如谷秋熟。树成材。正当长享荣育之时。乃反遭割裂摧残之害者。以人情言。岂非不平之甚耶。而不知天道。功成者退。时至者灭。乃数之所定。理之所宜。虽若不平。实适剂之于平也。君子法之。因不平似求其平。当明德及于天下之时。乃反而求其道于心身性命之内。正所以应消长之数。为递嬗之图。故道德日新。教化日永。而大观成矣。读者于末平二字。尚细昧其精义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