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:观国之光。尚宾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。言上下之所尚。而有必宾于王之势。不许其独善而隐居也。以六四逼近九五。阴乐就阳。阳乐求阴。刚柔协和,有必然尊亲之势。尊则敬至。亲则爱至。敬爱不愆。乃宾主之象。故辞述之如此。学者须知观之用。在省方设教。而教之设。必由上位。师之所尊。不必位也、则不拘上下。苟有位而兼为师。自无宾王之称。若位至而不克当师。有待于宾礼下贤。以佐王之位。是六四一爻。由下而上、顺序之象。此所以与九五有别。若九五之观。已在位矣。自无宾主可分。读者勿泥其文。而误解宾王之义。以为古人政教末分。不得有宾主之称。要知政教不分。君师固不同也。不分者。君兼师。非君即师。且君虽兼师。仍不废宾贤之礼。以天子亦有师也。六四指贤人在下者言。非指君师。亦非指官吏。乃以观用重在成教。而人人皆有作师行教之责。则在下犹可以所观宾于王。而致之于用也。故利用句。实为六四爻之大用。亦观卦成用由己推及人之序也。
九五。观其生。君子无咎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观九五爻辞。言本爻之用也。原本观其生。后人误与上九辞错。今改正之。九五居全卦正位。有天子之尊。得位乘时。如乾之九五。乃大观在上之象。正与日月中天相似。居中瞩外。在上俯下。无所不见。无所不照。此九五之观。乃全卦大用告成之时。即观道普及之日。由上观下。由我观众。人己同明。天下底定。诗所谓缉熙光明。书所谓光被四表。乃君人之德。照临宇内。而生成万物。致功位育者也。其道虽多。不外乎观。观至则德至。观之所得即为明。此所谓明明德于天下也。故仍重在观。观其生。其指人民、指万物。指天下一切。而重在观民。辞曰观其生。原不独指民。释文则曰观民。以民先于他物也。其生者。民物之所生。亦其性也。情也。生成之本也。因观而得其道。则立教之所本。因观而行其德。则成政之所本。皆莫离夫明。莫外乎观也。与六三观我生所观同。而人己不同。所明同。而巨细不同。必有其位。始克明其德也。故以德为本。以位为用。德之不逮。不足观也。故曰君子无咎。以君子既具其德。斯足充其观。而致之用也。君子之德。何由见之。则在以前数爻所观见之。既观于童时。复观于家人。更静观我生之本。以识天性之源。又纵观国家之光。以扬师教之烈。则其德之己成。可知矣。故无咎者。言其非徒骛外观。而好为夸大者也。内不足者。不足以言外。己不足者。不足以及人。今欲一人之所得。而为天下之明。平日之所思。而备天下之试。其所负咎。宁易言哉。苟非君子。当不免矣。故爻辞言君子者。重在内观之已成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