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夏易传》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
作者:赵秋成
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》云:“昔仲尼没而微言绝.七十子丧而大义乖,故《春秋》分为五, 《诗》分为四, 《易》有数家之传.(《儒林传》言:‘刘向校书考《易》说,以为诸家皆祖田何、杨叔、丁将军,大谊略同,唯京氏为异党,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,托之孟氏,不相与同。’)战国纵横,真伪分争,诸子之言,纷然肴乱.至秦患之,乃焚灭文章,以愚黔首.汉兴,改秦之败,大收篇籍,广开献书之路。”
《周易》传授表:
(画八卦) (增以六爻) (着十翼)
─孙虞子乘─田何
(以上为秦前)
齐人即墨成以《易》至城阳相.
广川人孟但以《易》为太子门大夫.
鲁人周霸,莒人衡胡,临川人主父偃,皆以《易》至二千石.
子夏易传
韩婴(子夏易传三卷)─韩商……涿郡韩生─盖宽尧
汉高祖元年(公元前206年)冬十月,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,惠帝四年(公元前191年)三月除挟书律,文帝(公元前179—公元前157年在位)始置博士,至武帝建元五年(公元前136年)始置五经博士,到西汉末,《易》立于博士者有杨何、施雠、孟喜、梁丘贺及京房五家,而民间有费直、高相两家之学.关于西汉《易》学,《史记·儒林传》云:“言《易》自淄川田生,要言《易》者本于杨何之家。”《汉书·儒林传》云田何(即淄川田生)授东武王同,洛阳周王孙、丁宽、齐服生,而王同授淄川杨何;又谓丁宽事田何后至洛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,而施雠、孟喜、梁丘贺三家均承丁宽弟子田王孙之传,惟又言梁丘贺从大中大夫京房(别于后京房)受《易》,房者,淄川杨何弟子也。房出为齐郡太守,贺更事田王孙,宣帝时闻京房为《易》明,求其门人得贺,即梁丘贺之学,兼由(前)京房、田王孙分别溯杨何、王同并丁宽、周王孙而根在田何。汉武帝时立杨何为西汉第一位《易》学博士,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征为大中大夫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又云:“讫于宣、元有施、孟、梁丘、京氏列于学官,而民间有费、高二家之说,刘向以中古文《易经》校施、孟、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,唯费氏经与古文同。”
《汉书·艺文志》乃班固删取刘歆《七略》之要而成,是书云:“《易经》十二篇,施、孟、梁丘三家。(师古曰:‘上下经及十翼,故十二篇。’[补注]王应麟曰:‘今《易》干卦至用九即古《易》之本文,秦汉之际《易》亡《说卦》。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之。’王充《论衡》云:‘河内女子发屋得逸《易》一篇。’《隋志》承之以为‘先失《说卦》三篇。’”龖按:罗雪堂、马衡等先生由汉熹平石经残石考证汉石经《易》用《梁丘经》。此十二篇为: 周易上经第一、周易下经第二、周易上彖第三、下彖第四、周易上象第五、下象第六、周易上系第七、下系第八、周易文言第九、周易说卦第十、周易序卦第十一和周易杂卦第十二。又云:“《章句》施、孟、梁丘各二篇。《孟氏京房》十一篇、《灾异孟氏京房》六十六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