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夏易传》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

()京房、焦赣之学.《艺文志》不着录立学官之师作品,盖其通列也.现行本《易林》旧题焦赣撰,而《易林》与焦、京之学相比浅显明见,结合牟庭、余嘉锡、胡适等诸家论证《易林》并非焦赣所作而撰者必为王莽时的崔篆.《崔篆易林》成书在刘歆《七略》之后,则不为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载录.此书以《周易》中每一卦各变六十四卦,六十四卦之变共为四千零九十六卦,各有文词,皆为四言韵语林辞。(龖按:每言四字稍少有三字构成一句。)《易林》以本卦之本卦为首于六十四组卦林,然后以现行本卦序排例;此与帛《易》每宫分别以本宫卦配成的下卦(贞卦)为首,然后依次以数序或者说是“天干”的顺序排列大致相似,由之二者渊源可见。《京氏易》卦序不类于《易林》卦序,也间接证明二者不相及也。

《汉书·儒林传》:“喜好自称誉,得《易家候阴阳灾变书》,诈言田生且死时枕喜膝,独传喜,诸儒以此耀之。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:‘田生绝于施仇手中,时喜归东海,安得此事? ’”由于有当时“皇帝信重并经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”,孟喜“改师法”遂成千古定案,至今两千余年从来无人怀疑。

许慎《说文序目》云:“壁中书者,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《礼记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,又北平侯张苍献《春秋左氏传》,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,其铭即前代之古文。……其称《易》孟氏、《书》孔氏、《诗》毛氏、《礼》周官、《春秋》左氏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皆古文也,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。”龖案:《说文解字》集汉代经学、文字知识之大成,固然有许多时代所限,但仍不失其凖确的学术价值。许慎当时所见的书籍,所闻师说,许多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接触和见到的。《书》孔氏、《诗》毛氏、《礼》周官、《春秋》左氏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为古文此由《释文序录》及载籍诸说无异议,但《易》孟氏,前儒皆以为乃今文也。考《周易》总共三次出现相关“几望”之词,分别在《小畜·上九》、《归妹·六五》和《中孚·六四》。熹平石经梁丘贺本小畜卦碑字作“近望”,《释文》云:“几,徐音析,又音机,注同。‘《子夏传》作近’。”阜《易》、帛《易》此处皆作“几”。晁氏曰:“京、刘、一行作近。”石经梁丘贺本《归妹·六五》“既望”,帛《易》作“日月既望”,《释文》云:“月几,音机,又音祈,荀作既。”惠栋云:“近,古文几字。”而《中孚·六四》石经梁丘贺本与阜《易》同作“月几望”,帛《易》作“月既望”,《释文》云:“几望,音机,又音祈,京作近,荀作既。”晁氏曰:“孟、一行作既,孟云:十六日也。说之案:古文读近为既。”龖案:“既望”是先秦以前的月相名词,《释名·释天》:“望,月满之名也,月大十六日,月小十五日;日在东月在西,遥相望也。”《尚书·召诰》言:“惟二月既望,越六日乙未。”周成王时期的《保卣》铭文有“乙卯……在二月既望,”康王时期的《御正良爵》“惟四月既望丁亥,”昭王南征时之器《静方鼎》“八月初吉庚申至,吿于成周。月既望丁丑,王在成周太室,”……直至周宣王时的《伊簋》、《无惠鼎》皆言:“惟王廿又七年正月既望丁亥”及“惟九月既望甲戍”。综由上述可知、“近望”和“几望”皆是言“月相”的同一词语也,参诸家说“近望”只是在汉初时使用,而“既望”之用可追述到西周初年也。这也间接证明帛《易》所采本当为最古本也。另帛《易·归妹·六五》“月几望”作“日月既望”更可随李学勤先生《夏商周年代学札记》中《癸酉日食说》之释《簠室》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