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7)三极,三材也。兼三材之道,故能见吉凶,成变化也。
(8)序,易象之次序。
彖者,言乎象者也(1)。
爻者,言乎变者也(2)。
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(3),
齐小大者存乎卦(4),
辩吉凶者存乎辞(5),
忧悔吝者存乎介(6),
震无咎者存乎悔(7)。
是故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(8)。
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易》与天地准(9),
故能弥纶天地之道,仰以观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(10)。
【注释】
(1)彖总一卦之义也。
(2)爻各言其变也。
(3)爻之所处曰位,六位有贵贱也。
(4)卦有小大也,齐犹言辨也,即彖者言乎象也。
(5)辞,爻辞也,即“爻者言乎变”也。言象所以明小大,言变所以明吉凶。故小大之义存乎卦,吉凶之状见乎爻。至於悔吝无咎,其例一也。吉凶悔吝小疵无咎,皆主乎变,事有小大,故下历言五者之差也。
(6)介,纤介也。王弼曰:忧悔吝之时,其介不可慢也。即“悔吝者言乎小疵也”。
(7)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震,动也。故动而无咎,存乎无悔过也。
(8)其道光明曰大,君子道消曰小;之泰则其辞易,之否则其辞险。
(9)作《易》以准天地。
(10)幽明者,有形无形之象。死生者,终始之数也。
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(1),
是故知鬼神之情状(2)。
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(3)。
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(4)。
旁行而不流(5),
乐天知命,故不忧(6)。
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(7)。
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(8)。
曲成万物而不遗(9)。
通乎昼夜之道而知(10)。
故神无方,而易无体(11)。
一阴一阳之谓道(12),
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(13)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(14)。
【注释】
(1)精气烟熅,聚而成物。聚极则散,而游魂为变也。游魂,言其游散也。
(2)尽聚散之理,则能知变化之道,无幽而不通也。
(3)德合天地,故曰相似。
(4)知周万物,则能以道济天下也。
(5)应变旁通,而不流淫也。
(6)顺天之化,故曰乐也。
(7)安土敦仁者,万物之情也。物顺其情,则仁功赡矣。
(8)范围者,拟范天地,而周备其理也。
(9)曲成者,乘变以应物,不系一方者也,则物宜得矣。
(10)通幽明之故,则无不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