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主宰21世纪: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

纵观塞外已心存经略四方之志

03守仁格竹悟出大道

穿越君的理解

格物致知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于同道

守仁的成长中

格竹致知虽然没格出竹的大道

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得到了惊人的感悟

从而给格物致知增添了更加深远的意义

有些道理直接较真会索然无味

重要的不是结果

而是你要悟在这个过程中

以心逐梦身体力行才是世法天道

相对于任何人而言

守仁格竹都是似曾相识的经典故事

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每个心灵

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憧憬

十七岁时成婚当天新郎没出现

原来他遇到了一位得道高人

深谙养生之道

于是两人谈经论道结果忘记了时间

一颗探索的心从未停歇

人生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

十八岁时娄谅给他讲授了圣贤之道

“格物致知”之学

王守仁非常喜欢,之后遍读朱熹的著作

格物致知

[释义]格:推究;致:求得。穷究事物原理,从而获得知识。

[语出]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大学》: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

[用法]连动式;作谓语;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。

儒家思想中,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,最早出自于《礼记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。

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,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方法。他说,知在我,理在物,这我、物之别,就是其“主宾之辨”,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“格物致知”。

朱熹训“格”为至、为尽,至:谓究至事物之理;尽:穷尽之意。他训“物”为事,其范围极广,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,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。“格物”就是穷尽事物之理。物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具至理。

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

守仁下决心通过竹子探究真理

于是他与自家后院的竹子“格”上了

对着竹子一“格”就是三天三夜

不吃不喝雷打不动

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倒了

从此他对朱熹的“格物”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

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“守仁格竹”

格竹之后他虽然没有悟出竹子的道理,也并非没有收获,反而悟出了更深一层的格物致知。他秉承陆九渊的学说,从“心即理”学说出发,认为格物的着手处,应是体认本心。心接具是理,心即理也,明“本心”则明“天理”。不可以心外求仁,不可外心以求义。求理于自心,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