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​易经证释》二十六章:雷地豫(卦)


易经证释》二十六章:雷地豫(卦)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豫上震下坤。与复卦同体而异位。皆以阳爻为主。阳上升之卦也。在复以震居坤下。一阳始动。为阳气初复之象。在豫震反居坤上。一阳在第四爻。是为阳气奋升之象。其异在道之远近。位之高下也。豫与谦为来往卦。谦以艮在坤下,一阳居第三爻。反上为下。故有谦退之象。豫以震出坤上。一阳登于本位。故为豫逸之象。豫者余也。盈也。宽裕也。其异于谦。在进退之间。与卑亢之殊。谦退而自卑。豫亢而能进。谦为自下。豫为自宽。其德用不同也。豫以有余。而得地有为。故宜于进。其动至顺。谦以不足。而志在下济。故宜于退。而其动也必贞。故谦以贞用。豫以利成。豫之利、诚利也。利于天下。利于万物。盖能体坤之顺。应乾之刚。一阳在外。五阴随之。故志行而用利。此乾之大利利天下。得坤以顺承之。而行地无疆者也。豫之卦象。五阴一阳。与谦复师比剥五卦同。其对卦为小畜与姤。小畜为正对。姤为错对。盖姤与复对也。故体阴而用阳。以一阳在外也。阳外则推之于远。阳在四爻。本震之初爻。在震为初动。在豫为直上。以原在下、而今居上也。与谦之艮卦一阳原在上者。移居下卦。其义恰相对照。故谦为自卑下济。豫为上升以高以远。其卦爻阴阳数同。而地位异也。四爻为阴位。而阳居之。阴阳相济。与六三相应。六三九四。乃未济之象。而豫以得六二之辅。乃变为和平之象。则不因中爻之交互言也。谦之为道。取中爻九三六四合于既济。乃为下济。。而豫则以九四六二相应。乃为刚应。一济一应。见于彖辞。可知其取用之道矣。豫之九四。为全卦主爻。以一阳领五阴。而得柔应。以行其志。在外以推其德。居中以驭其下。本道以成其功。故豫为有功。为和乐。伪措置裕如。则以顺动也。阳外阴内。而阴能应之。阳升阴降。而阴能从之。故曰顺。此譬之贤王在位。令行而法遵。德孚而功建者也。阳虽在外。不出中爻。仍能统制全体。且刚行柔地。无所阻逆。尤见其顺且易也。故为利。利及一切。而行若无事。此所以为豫也。

豫卦之象。以阳之上出、升在坤面。乃得奋豫之称。则以震为雷。雷声振于地上。其接近者。闻声最烈。而所感者。亦自奋起。是为万物共奋之象。譬之春日。雷声既鸣。万物皆出。天下同春之象也。阳主升。乾为大生。震之一阳。即乾之初爻。乾动而成震。震而合于坤。即阳气升于地。地为人物所寄。地受之。人物亦皆受之。故奋豫之用。天下皆见其功也。豫之为辞。从予从象。言天所予之也。天予之者。天以时假之得生成也。人物生成。莫外于天之德用。动而为用。止而为业。皆天所予也。春生秋杀。皆以时成。豫者、天予以春生之时也。利用其时以生成万物。亦天所予也。故豫为天予之象。而予。自称之辞。豫之所得、由天予。豫之所成。由自致。栽者培之。倾者覆之。自求多福。在我而已。故从予。言我所得之天者。当有以象天之德。而推之万物。共成其豫也。豫因谦以承大有。序卦曰:有大而能谦。必豫。故受之以豫。可见豫之来。非偶然也。由大有之后。而克承之以谦。始获亨之以豫。豫者、报谦者也。非谦不得豫。非大有亦不得豫。大有以富庶之。谦以安和之。而后天下同豫矣。盖豫者、天所厚也。人无以顺承之。安望能久享有乎。豫字从予。其旨深矣。豫以阳气和布。物类向荣。德施周流。天下同乐。则其致之也。非有道者。岂能及哉。故谦豫皆重在人道。以卦爻言。阳爻皆在人爻。可见圣人命名之意。固侧重人道。而不徒明天时之用也。天以时相假。人以事相济。则积之为德。散之为功。行之为道。致之为用。无不豫也。而豫亦永久不变矣。唯人情恒乐于豫。而不思豫之由来。恒好用豫。而不知豫之所致。身豫而荒淫。心豫而闲荡。志豫而流连忘返。事豫而懈弛无度。豫不为利。且益害焉。是果天之咎耶。人之咎耶。圣人知其将至。则求所以警之惕之。戒之勉之。豫而曰奋。冀其各自奋起也。豫而曰怠。冀其有戒于怠荒也。天所予者渥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