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四章:火天大有(卦)

象曰:大车以载,积中不败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明爻辞之义也。积同集。聚也物集中而富有也。藏于府库者。谓之积也。言收获之物藏于中也。然藏者将以用也。积者、将以散也。大车以载。明其来去之道。而能用能散也。故曰不败。久藏必腐。久积必溃。是败也。大有之富。在能不败。是积之不厌多。藏之不厌深也。盖始终成,物之用。供民之需。而不自私也。物之藏于家者曰私。藏于国者曰富。藏于地者曰弃。藏于民者曰利。视其所藏耳。圣人不讳居积。而恶私藏。不强取与。而求平均。虽大车以载。民无一其富也。利及于众。虽取之至精不为贪。用及于公。虽积之至盈不为贿。故富以天下。财成一切。此小畜之所以贵有蓄也。天之生物。无论巨细。皆有其用。能遂其用者。圣人之治也。若贪多而不公于民。贿入而不推于众。是虽藏之至密。犹无异弃于地。积之至盈。犹无异贫无所有。徒丧物之用。而悖天地生物之心。是败之也。物败由人。用得其宜。为物之功。用失其宜。为物之败。故物以用为利。失物之用。反利为害。此九二爻辞。规规于积中不败一语。见利之成败在人也。而大有之义。亦视此为辨。独富如桀纣。虽积财如山。积物成阜。非有也。终不免弃掷。是徒败之也。故大有必人人皆有。必凡物皆得尽其用。此大同之旨也。货不藏于己。力不藏于身。物尽其利。民得其生。此诚大有之世。唯尧舜之治至焉。故大有必本于天下为公。苟有一私。是非大有。苟有一夫之贫。是非富也。苟有一物之败。是非积也。此圣人均财之大则也。大抵古人制度。以公产均财为极则。而不以贫富妬争为法。必使天下无贫民。不欲天下有富者。必使物力皆得其用。不使田有旷土。人有闲夫。故井田之制。以田分授于民。而税收之制。取民不过十一。君不私货。库不私财。民无独利。物无废用。天下乃长治久安。观大有爻辞之义。当可得其成治之要道矣。

九三:公用享于天子,小人弗克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大有九三爻辞。指九三爻之用。明其利害也。大有九三处下卦之末。为中爻之始。紧接上卦。介乾离之际。乃内外之枢。中为人爻。合九四为用。亦居内外之间。象交际之事。在下卦乾为先天主位。上卦离为后天主位。而皆迭为宾主。先天离当旁位。后天乾居隅坐。是分列主从。而合先后天言之。又同居尊位。则在卦象。有比于天子之于群公。天王之与侯国。虽有君臣之分。却如宾主之交。九三以人事为本。故比之宴享重典。公言其来宾之象。享言其赐宴之情。而取喻于赏有勋劳。嘉其成绩。非平曰宴会可比。古制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。为告成也。必其境内安和。田土丰禳。物产饶益。人民乐育。上孚天时之令。下徵草木之祥。民生无虞。国用不匮。于是信无怠其职。无废其事。可以告成于天王。而以慰其心焉。故按时入朝。为受命后最重之典。天子乃因而劳之。为人民答其勤勉之意。并召百官而告之。以为他国劝。此宴享之体。非为酬酢也。实考成之举。果不及者。享不与焉。其有过失者。责之罚之。是凡受享者。必其国之治。民之安。而时和年丰。物用有余。百官供命。不违于王制者也。故天子享之。享其大有也。小人弗克者。小人自私其国土。自利其物产。不恤人民。不和于内外。上悖天时。而荒歉自至。下拂民志。而叛贰时闻。则天子怒之。必获诛谴。尚安得享。曰弗克、言不得受享也。此不以一人之富有为贵。而重在能利民也。故名之曰公。公、爵也。以其能公其国。公其物。公其利与用也。唯公乃能称公。乃得锡享。唯君子乃公。唯公乃大乃有。乃孚大有之义。皆小人所弗能也。故九三爻辞。举享于天子之典。明大有中正之义。以见大有必基于政治。必由于君子能治其国者。必得享于天子。为天下所同赞美者也。虽富有胜人。而民物不康。非大有也。虽禄位过人。而政教不逮。不足以致大有。故享不妄与。朝必有告。职不妄授。赏必有功。此古时王者之制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