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一章:地天泰(卦)


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一章:地天泰(卦)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泰卦卦象。上坤下乾。地在天上。乃天地相交。乾坤相互之象。卦爻三阴三阳。上下相当。内外相得。升降相调。刚柔相济。在前数卦。自屯蒙以后。皆为阴阳错行。刚柔消长。不成一致。其数杂。其用动。其行无定。其德多方。故其象难明。而吉凶不一。至泰则不然。乾阳居内。而占卦之半。坤阴在外。亦占卦之半。顺卦位之序。以判内外。画全体之半。以为阴阳。而能以刚承柔。以上接下。天自高而自卑。地自下而上。气通而孚度。德合而适时。乃交相为用之道也。阳以阴用。阴以阳行。此至道之则也。阳主升。而始于下。阴主降。而发于上。此本源不竭。顺应适宜也。故在一岁。舂夏之时。天道下行。地道上济。天地气交。生化乃成。泰卦之象也。生化既繁。光明乃昭。物有以众。德用乃弘。气候以和。民生乃康。此泰卦之象。为康和发育之时。安好均宁之日。在世为太平。在年为大有。在民为治安。在国为盛美。乃上治之纪也。如日之春如风之温。如地之平。如水之清。悠然以生。夷然以成。和乐亲悦。不相猜忌。安定稳妥。不有陵倾。乃道之既成。德之已明。天地康宁。乾坤自平。更何物之不全。事之不利哉。故曰泰。言至宽无垠。至远无阻。包含万有。以盈以阜也。故中心坦白曰泰然。无忧无虑之至也。颂上世日泰鸿。泰一。称上治曰泰平。以其至矣。字亦作太。凡无可加者曰太。泰之为泰。固无以过矣。

泰字原同大字。称大者、则用大。若至大而重读之。逐转为太字。其实一字也。后人分为大太二字。又作泰字。泰亦通汰。皆广泛之意。语言中称过甚者曰泰。或即用太字。如忒字意。有特别之义。故太一者至一也。太极者至极也。今卦名不用太而用泰者。以其兼含宽阔之意。且通达无阻。平均无垠也。泰字下从水。言如水之无涯涘也。上从三人。志其众也。亦可视作天字与大字之合书。无非喻其大耳。卦合乾坤。可见取象之大。所包之广。而上有天字。下为水字。上本乾卦之象。下取坤卦后天代以坎水之象。又取河图天一生水之义。上为天一。下为水。则乾坤乃相生以成物。非如先天之上下对立。高卑悬绝。故寓其意于泰字焉。又泰字上半。即春字上半。春字亦取天大之义。皆言天所生成万物。成其高明博大之德耳。泰卦本乾坤合德。生成备用。阴阳同化人物康阜之时。字象与卦象皆相合。字义与卦意皆相应也。而一言释之。则泰者亨也。利之所见也。本乾之道以成亨。本坤之道以为利。在乾卦辞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。又乾元而亨通也。可见泰之成用。全本乾之用。乾无形。其用皆见于坤。则乾之亨利。即坤之亨利。二者合而为泰之亨利。故泰之为泰亨也。利天下而不尽。是谓大利。无物不受其德。是谓大亨。言通达天下无不泰也。在道为大。在德为通。普及一切而尽宜。包举万端而皆利。故周易上经。以此卦为最盛。比之下经既济。尤有过焉。则以其气之和。而数之平也。道之全。而德之溥也。后天生化。至此备矣。乾坤之用。至此具矣。故以之继履。履者天下之所以定也。万物之所以安也。安且定。则泰然矣。故有履。而后能泰。泰见而后履道以成。履用以久。此圣人致太平之世。必由于礼也。依礼以立。而后人生得全物育得繁。无争无仇。无忧无害。而后人物同泰,而后天下皆泰。岂非天地之德所成。乾坤生化之功所底耶。岂非圣人教育之道所致。礼乐齐一之效所为耶。夫圣人与天地同德。与乾坤同用。而御之以礼。施之以教而已。泰果无由至哉。天地一日不交。乾坤一时不会则天下否塞。生化且断。礼教一日不行。圣人之道一时不继。则家国危始。民物烦忧。尚何泰之望哉。故泰基于天。而成于人。发于数。而底于事。行于气。而应于物者。非易致也。圣人无私。则亨利者。天下之所公也。正如乾坤之合为泰非自为也。时至自合。道至自成。故继履者泰也。时过则迁。用极则变。故继泰者否也。一反一复。乃见天数。一通一塞。乃见时运。勖哉人乎。毋自偿其事。而为天所弃乎。天所予者。功业自大。天所弃者。败辱自深,故在泰爻曰包荒。在否爻日包羞。是在人之自择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