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二章:天地否(卦)

象曰:拔茅贞吉志在君也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君为否泰之主。否泰由君致之。设时已否。求其挽救之道。仍在君也。君果艰贞自励。乱贼是防。则吉亨犹可占也。且下爻之用应于上。卦上为乾。亦君象也。初六之贞。正望于上卦之君。言开示其道。冀君之省察也。譬如国之将乱。君子以去就悟君。不敢恋于位禄。而坐视危亡之至。唯自贞以善其君。故曰志在君也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否卦虽否塞。仍属阴阳平均之卦。三阴三阳。各从其类。不相干乱。则君子与小人各异其趣。尽能自善其身。各行其是。故否亦有吉。占亦称亨也。唯阴阳不抱。不得协和以生成万物耳。故在否为个人计。原非大难。只要守坚贞之志。持洁白之行。仍能出处自如。不至进退失据。故初爻拔茅连茹。而得吉亨。可见君子自君子。小人自小人。不相混也。不混则吉亨矣。君子之仕。必求有益于时。当否之初。君子尚在位也。唯其趋势日恶。凛然不可久留。履霜坚冰。识几贵早。故决然以贞自矢。以退为志。而心不敢遽忘其君。思有以悟之,于是连类告休。竭忠谏诤。是出于不得已。非要君也。故挈群同退。不失其吉亨。正如拔茅不失其洁白。虽枯萎不辞。终能致其用予祭祀。贡其净体。以待人摘取。其志可嘉。其行可重。故贞吉之

语。释文谓其志在君也。即所以明其忠尽、与坚洁之忱。究异乎小人之旅进旅退也。

《宏教附注》

讲义多切于乱时自处之道。而重在一贞字。贞与亨对。一内一外能有诸内。方形于外。故求亨必先贞。此人道之本也。贞字所包最广。且为将来同人之基。救否必赖同人。是责在在野之君子也。勉哉君子。勖哉君子贞。

六二: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否六二爻辞也。六二爻之用、与初六爻畧异。初六为否之始。君子犹可连类自退。希悟其上。至六二、否已将甚。非复进退可争。去就可救之时。而小人业已得志大用。倾轧排挤。不遗余力。君子更难立足其间。唯有浩然归里。以自守其贞。不复作挽回匡救之图。故在此时。为小人吉利之日。而君子否塞之秋。不君子言大人者。以曾在位也。去位曰君子。在位曰大人。今所称大人。乃迫于时之否塞。小人之仇恨。不得不退。非有过去职也。非有心去位也。以不得不去之时。当不得不去之地。其志虽洁。其心良苦。故虽退休。仍以大人称之也。包承者、言否时与泰相反。而其事有相同也。泰曰包荒。否曰包承。以阴阳皆半。而内外异。泰之包荒。是君子包涵小人也。其义正而理顺。否之包承。是小人包围君子也。其义非而理逆。盖小人得用。无不先包围其主。以蒙蔽其耳目。使正言不入。忠谏不闻。而后为所欲为。无复顾忌。承者、顺也。受也。小人包其君侧。而顺其意旨。受其宠信。又上下相比。内外相串。如承流下泄。无所阻也。以否群阴构难。朋党相济。故有此象。而国与君。皆受其害。是亡国丧君之祸。皆由小人一手包为之也。夫如是。则为君子者。尚能安于其职乎。举凡君子所为、尚能见诸施布乎。所言尚能见诸信从乎。道不同不相谋。唯有自退以顺其否而已。此所谓小人吉。大人否也。而曰亨者。薰莸异器。邪正分途。君子有其类也。仍不失其志。故亨。且称亨者。概全爻言。在君子亨于道。无往而不可。在小人亨于利。无求而不遂。皆亨也。唯一属于人道。一属于物利。亦如初爻之占也。周易重在人道。辞为君子立。故释文解为君子亨也。以否而反得亨。非贞不能也。而六二之亨。当内卦之正。值阴盛之时。其亨诚不易。而能亨者。以君子克同进退。不失其类也。亦有包象。与泰辞半同。泰为同进。否为同退。故皆以拔茅连茹为喻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