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二章:天地否(卦)

《宗主附注》

否卦六爻。爻各异占。以气之盛衰。位之高下殊也。本来阴阳相求。刚柔相应。而否则否者。以地势乖隔。时日悬殊。不得相洽也。然六爻远近不同。主客异势。果接近而能感通。亦足化仇为友。而转祸为福也。故至外卦爻辞多吉。正以外卦为乾为阳。善行而能包容一切,体物而能融化众类。是虽否仍有亨通之望也。正如君子虽在野。仍能济人。虽不过。仍能利物。其道德胜于小人。不因位势而失其仁义之性、故也。乾至刚也。虽不得时。犹足被盖万物。况得时乎。故用有殊。体不改。天地虽闭塞。天地之道不易也。乾坤虽否隔。乾坤之德不移也。此其所以为大矣。

又曰。否卦九五上九二爻。否已渐终。气运将转。人事且变。故爻辞多吉。实物极必返之理。前段在阴之时。小人得志。君子自全不暇。固无可为。而后段为阳。阴气渐消。小人之焰渐杀。君子自可乘时渐起。以图补救之道。故在九五曰大人吉。在上九曰后喜。足见时移世易。邪正消长之不同。虽均属否卦。究有隆污之别。急缓之分也。然周易成于文王。又当幽囚之时。谤毁积身。动辄得咎。故其辞宛而飘。其意曲而伏。不敢明斥小人。不欲迳咎上。观其贞吉之占。为志在君。休否之占。为大人吉。其忠尽不二之忱。巽言几谏之志。巳昭昭不遗。盖文王痛群小之误国。而犹冀纣王之终悟。知时世之当否。而犹求君上之改图。所谓忠臣不非其君。烈士不背其主。纵危祸及己。末以怨尤其上。虽睑阻当前。总期挽敉于后也。在彖曰。否之匪人。此古文简略。犹曰匪人之否。言否为小人所终始也。因小人用而成否。因否而小人愈肆。故曰小人之否。如明夷曰箕子之明夷。亦犹明夷之箕子。言当明夷时之箕子。而所以处明夷之世也。古文多此例也。即比之匪人。亦匪人之比换语。苟明此义。则知易辞之臭矣。

又曰、讲易至否、为天道已穷之时。非如未挤。有关后天人事也。然天道之穷。人事可挽。否虽闭塞。乃天地不交。阴阳不和。人在二者之中。果有道以济之。则否者复通。穷者复续。故周易序否之后。继以同人。言人力足以回天。不似未济之终全易也。夫未济者、天地固穷。人事亦绝。故气无余蕴。数达终尽。本后天之象。失人道之主宰。则世界且混沌矣。上经所述。均属天道。而周易为后天卦。仍重人事。时虽否极。若子末赏绝迹也。人道犹有存者。是否塞不过一时。人道既张。天运且转。故同人承否。而后且见大有也。然人道非一人所能主持。世运非一人所能挽救。在上者既失其政。当道者已非其人。则天道所托。必徵于在野之君子。君子既在野。无行令施政之权。言难动群。力难役众。则所以为道者。必连合同志。交纳善人。以多助之功。成推广之愿。是以重在能同人也。同人者善与人同之谓。同人而救时。时自免于乱。同人而救国。国自免于亡。盖以德能济众。阳能代阴也。故天火同人。恰为否之继起者。人定胜天。当天于此时见之。故泰否责在执政。而同人责在大家。泰否之功罪。在朝者负之。而同人之动名。则在野君子所获得也。二者上下相济。君民相和。以避乎天时之穷。而保乎人类之业者。实周易序卦之微也。故否非终穷。若人事不力。则转成未济。天人且同尽矣。岂独否而己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