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二章:天地否(卦)

《宏教附注》

所讲为否卦要义。否以阴包阳。邪包正。而内卦三阴。皆志于包括外阳。故皆云包。惜其不正。徒求固位专权耳。泰之包为当。否则不当。君子小人之分也。而文王处否之时。受小人之嫉。幽囚羑里。身知其艰,而图以人济天。以贞求亨。设辞侧重君子。非无由也。故谓之易教。不仅明数也。

象曰:大人否亨不乱群也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言阴阳分居不杂。又当内贞。正位不失。故能相连共退。不失其群而顺时以亨也。唯六二一爻所宜注意者。在有知几之明。而抱勇退之志。方不为小人所间。以成其亨。若观察夫几。进退不决。君子已不能暂待。小人必多方羁诱。是自乱其群。终受其否矣。

六三:包羞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否六三爻辞也。六三处上下之间。值阴盛之地。全为小人之所主持。在卦言。系小人包举措施之时。其所为固无吉凶可言。而事理之邪正犹可辨。包羞云者。邪僻无塞。廉耻道丧。以利相从。无所羞辱。故曰包羞。即藏垢纳污之意。于人言。六三为人卦。而否之匪人。无人道可言。仅以小人肆行其志。人欲横流。内无所裁。外无所制。独行其是。冈恤其非。是为道失政亡。伦倾法坏。虽有人、与无人同。虽有国、与无国等。是世间可羞之事。亦人类不幸之时。故曰包羞。以其包含一切羞辱也。然卦象如此。辞义尚多。羞者兼指馐也。小人当国。肉食是谋。是徒务于分肥而求逞其私欲也。又羞者玉食。亦珍宝之谓。小人为国。唯财用是务。聚敛之臣。掊克之吏。相引为奸。以求财物。苛徵暴索。以饫私囊。亦包羞之谓也。古文陈义最宽。取辞必审。推而扩之。则知立名修辞之精细矣。

象曰:包羞位不当也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夫六三在内卦之尽。为众阴之极。非健非顺。不刚不柔。于位为不当。于时为不良。既无君子加其间。独任小人据其职。是人地不宜。上下不协。在卦为两截。在事为两雕。其不当位。且赅一切矣。故释象曰、位不当也。不当则名不正。言不顺。则事不成。如此而主持国家。布施政令。其可羞明矣。故曰包羞。极言之也。

九四:有命无咎畴离祉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否九四爻辞。而着其时用之义也。九四为外卦之始。当乾卦之初。位为阴。而爻为阳。阴阳相从。刚柔相应。是有秩之地。有序之时也。上下有分。则号令可行。故曰有命。命者令也。在爻象上承九五为君。下俯群阴为众。九四介乎其间。为传命之地。如承宣之职司。故曰有命。又九四以阴顺阳。以柔体刚。亦承命之象。而曰有命者。以否卦本乱离之世。无纲纪之秋。虽九四一爻。得上下之顺。为承转之官。究其上能否发令以正国是。其下能否遵令以一邦宪。皆末可定论。曰有命、明其可有而巳。若无之。则犹不顺也。藉曰有命而非正令。不过乱命而巳。是泰上六之所谓命。终将不行于众。则有命云者。仅许其可有耳。然既希其有命。自应盼其克行。故继之曰无咎。言有正命以正众。众亦从之。是虽当否时。能免否之咎戾也。盖小人当国。咎莫大焉。徒以一时正命。即得免于咎。足见命之重要也。在乾曰乾道变化。各正性命以其行健克刚。可不诱于邪。惑于奸。而自守其正也。果在否九四而见其德焉。此命字。即乾之正性命。以乾能正坤。其正己者。正以正人。正性者。正以为正命之源也。而在群阴之上。包众志之前。以一正命。遂免众咎。是则阳德之美。乾道之大。天行之健。有以致之。故又不独免咎。且将因而获福也。祉。福也。畴者、泉也离者、丽也。言以有命免咎。而加众以福也。所谓一正君而国定。一人有庆。兆民赖之。此之谓也。又畴者孰也。离者戾也。言能正命孰复戾于福祉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