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。明有命之要。而以君道之大。政令之尊。足以回利害于一时。转吉凶于俄倾也。其最重者命之行也。行则为命。否则不成命矣。而命之行。当视其命之正。正则无不行。所谓身正不令而行。况命之乎。故曰志行也。言志在命之能行也。命行则福至矣。何患乎否哉。
九五: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否九五爻辞也。九五为否卦最正中之位。而有挽救危亡之机。恢复道德之用也。在否上卦。以五爻居正位。即乾之九五。君临天下之象。所异乎乾者。下卦群阴构难。纪纲久倾之时。虽得其位。无其辅。虽有其道。无其力。故仍不出于否。而当存亡一发之时。然易卦向主位言。以正位必有正用。九五得正位。乃有为之地。虽否不害。故曰休否。休吉也。否而曰休。则可见否不害矣。以九五之人。适当离乱之余。经挫磨而自奋。历艰苦而自警。则足发挥其坚卓之心。振作其贞固之志。则虽否而仍可为。虽乱而仍可止。是曰休否。亦可作休止讲。盖使否中止也。然负艰钜者。必非常人。任危困者。必非常才。况九五居正位。跻堂皇。执国钧。超庶众者乎。故以大人称之。大人不独以位言。兼其德与才、智与勇、而名之也。盖丁此时。国危日迫。世乱日亟。如无迅奋之材。坚忍之士。能荷担重大。跋涉艰险者。则不足以救于亡灭。而绝止其否也。曰大人吉。以大人始能应之也。其亡二句。则明示吉之由来。休否之所以占也。夫戒于亡。者则能存。怵于祸者则得福。此事理之必至也。乾之行健。而重在朝乾夕惕。况其非乾乎。以否九五体乾而行。故能先自戒惧也。其亡其亡者。因惧亡而自警惕不巳也。苞桑者。有本之木也。系于苞桑。则不亡矣。亡之大患在无本。桑而苞生。其本必固。从而系之。其安可知。故戒于亡。反能图存。惕于乱。反能就安。可见大人之吉。休否之占。非幸致者。又苞桑苞字。与上包字相应。苞桑与茅茹相对。系与拔相反。足以证否至此为休。君子不利。至此为大人吉。时地既异。效用乃殊也。
象曰:大人之吉位正当也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否本不宜于君子。以小人之势盛也。至九五君子正位。一人足以服群小。此固时之迁变。亦由人之转移。而最要则由位之正也。盖九五之象。比于中兴有为之君。虽不曰君。究系在上位之贤者。泰否皆缘政治。已否而泰。终赖仁政。政之不良。虽泰不久。况否而能回泰乎。故称休否、以明其难。唯能乾惕不已。乃能否塞中休。苟一放纵。宁能自休哉。其亡二语。垂戒之旨深矣。以卦象言。中互巽震与艮兑。而上下四爻、为风山渐。渐者变也。由渐而变。是以六爻由变而否。亦渐通矣。又巽为风、为顺。为进退。取象即在四五两爻。爻辞所云。非独明人道。而要重在人道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