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一章:地天泰(卦)

再是卦重在上下健顺恰得其当。亦如履也。尊者自卑。高者自下。则易得其平。故阳贵能阴用。刚贵能柔用。泰之德用。正以乾坤能相济相成耳。不独人事所贵。天道亦复如是。人之修道。亦当深体此义。由后天言之。泰否即既济末济。泰与既济皆取此义。亦全易之义。盖莫不以逆行为顺也。逆则知来。而吉亨正在此逆字中。然逆者乃迎而推之。非兴天数违行也。以逆而和。乃可贵。若违行是不和。是否与末济也。此处宜细思之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易卦由乾坤至泰否。为一大节。乃天地之数。已交互成行。乾坤之道。己分合成序。履之所以辨也。定也。畜之所以育也、全也。万物皆得其生矣。各安其所矣,是天地生成之德已备。乾坤尊卑之分已明。而天下治平。人物亨吉。而泰卦以成象。于是易之为易。已自成一大循环。人世之为治乱。亦自分一大阶段。是谓之世纪之枢也。故乾坤至泰为交合。至否为分离。一阖一开。而门户以见。一聚一散,而事物以繁。是在天道无为自化之时。渐入入道有条为理之际,圣者合天而治世安民。妄者逆天而乱邦祸众。皆缘于人事之异。而以见泰否之互成。是天下者、人治之。人乱之。泰者、人所致之。否者、人所使之。天道固自循环。而在人事之相孚也。故有服而后有泰。忘履而后有否。乾坤交合之气。至泰而大光。天地生成之德至泰而大显。是以泰为及时之化。上治之世。为元亨之道。为利贞之功。盖乾坤四德。肯见于泰。而内有其守。外致其用也。故泰者亨也利也。彖称为吉亨。指其外功也。有履之元贞在内、故也。吉即利也。阴顺阳正。天先地从。故有始有终。有生有成。而天下皆亨。万物同利矣。此泰之所以为泰也。泰大也。古通用。

又曰。泰卦为正月卦。乃三阳三阴平分之数。自一阳来复。二阳临。至三阳泰。皆阴中生阳。阴日消。阳日长。冬尽春来。而天地捆縕。万物生育。是春令见于泰。春政成于泰。是以泰春首。春与泰同头。而下一为日。一为水。正后天坎离代乾坤之用。主生化之源也。水与日、为一切生化之本。缺一则不生不化。无水则枯。无日则冻。冬令严寒。万物凋萎者。即水日不足也。不足由于天地不交。阴阳隔绝。日不为煖。则物冷而生气少。水不为润。则物燥而生意失。必待春月。天地始交。阴阳以和。水温而泽。日煖而蒸。万物抽芽。气候和煦,此既泰卦之小象也。天地之大。生化之弘。犹必待泰而后见其功。至春而后成其用者。实以二气之调为不易也。必刚柔相济。升降相得。一元随化。五行周流。然后孕育无垠。生成不已。可见泰运之有期也。一年唯一度春风。百世唯一逢泰运。必天人相合。礼教并隆。圣德在朝。仁义为政。方可冀太平之治。成泰阶之时。以孚乾坤元亨之德。见阴阳造化之神也。故泰运难期。而否世易至。非独天道也。人事亦在其贲焉。世无尧舜之君。谁成唐虞之治哉。故泰否相继。而人民终苦多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