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一章:地天泰(卦)

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补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全卦象义。以明人道也。泰卦既以乾坤合德。天地同泰。以生成万物。长养万民。则居天地之中者。并称三才之人。亦当体天地之仁。成天地之道。化行天下。以教育民。治成天下。以利养民。予之以生育安全。籍之以和乐平易。大而同化。小而永宜。裕后而无穷。承先于不替。方足以孚泰之道。致泰之甪。而全泰之功也。故人类有主。国家有君。天下有后。为以代行天地之政。广及乾坤之德。以教养之。治理之。以左右斯民。而达乎泰世。此固天之所命而赖有人以顺承之。正如坤之合乾。地之顺天。无微不至。无曲不达。故天道因人而见。易教因人而行。泰以人成。世以人治。此天人相应之极。而为神形上下交契无间之盛世也。故泰之体。出于天地自然。泰之用。依于圣王政教。此礼治之所肇。人文之所建也。礼以开太平。人以成盛德。天道照临于上。神功潜运于中。则风雨以时。寒暑不忒。财物丰阜。人民安康。天下乐嬉。不知帝力。国家富盛。不见人功。谁为致之。盖天所降命之君师也。君而兼师。政而合教。礼行而刑措。化及而令简。上清下宁。远怀近悦。是谓无为之治。唐虞之际。大同之期也。故辞极言人君之功。以适于交泰之德。教养之力。以孚于天地之和。唯和乃宜。唯宜乃利。唯利乃亨。斯成亨吉之象。而得平安之占也。

后、帝也主也。以泰之用。必有后以致之。中庸所谓非天子。不议礼。不制度。不考文。必有德有位。然后能为之。泰由履来。太平由礼教启。此辞之必称后也。又后同后。言天地交泰之后。人乃应之。以成天地之道。以泰否皆天道。人所以顺承者。必因泰而致之。故彖辞首言天道。次及人事。虽运会出于自然。而功用必徵诸人力。君子以道长而进用。小人以道消而退斥。即人能孚天地之德。而后能成世之泰也。天道在前。人道在后。前后相及。而天地交泰者。乃成天人交泰矣。故称后以明人功耳。财与裁栽才古皆通用。辞称财成。言因天地之利以利物。而财以阜物以丰也。有天时者。必尽地利。有地利者。必得人和。三者俱备。事无不成。功无不举。故大学称、有土斯有财有用。而先在有人。易传曰、何以聚人曰财。皆言财用不可少。而国以治平。天下以安者。必先理财。故辞称财成。且兼含裁成栽成之意。言有财而后能裁成之。或栽成之。裁言平准。栽言培植。无非志于成而巳。又包才义者。才与才哉二字原通。以有此才成耳。亦若曰此足以致于成。才固同材。言有此材而用之适宜。则何为不成。故财成盖括此数义。其最要者。有天之时。地之利。以为人之财。则得人之和者。宁有不达天地之道。成天地之物者乎。圣王治平天下。必因天地之因缘。人物之会合。上以契其精神。下以纳其物力。故盛世必有丰年。治国必多富民。利用阜生。必因天时地利。人归物与。必由生育安全。故天地交泰。恰以备后之用也。后因之以财成天地之道。而辅相天地之宜。以左右民。则民物同康。天下无不泰矣。辅相者因时而时之。因利而利之。寒暑有时。燥湿各利。必辅以导之。相以辨之。宜天地之宜。而尽时利之用。左右者教化之事也。神农播百谷。而民粒食。轩辕制衣裳。而民被服。凡天地之所有以导民生产。即天地之所能以授民开拓者。皆左右之事也。文化之美备。风习之淳良。生活之安全。起居之便利。莫非吾后左右之功。以此而民泰矣。而国泰矣。而天下皆泰矣。则所渭天地交泰者。赖有后以致之成之。以为世泰。然则后之功大矣。后之德至矣。辞之所指。固已尽其意矣。安得长有此人以为民后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