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九:拔茅茹以其汇征吉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泰初九爻辞。言初爻之用也。泰初九即乾初九。而乾之上有坤。则用异乎乾。乾为潜龙勿用。以阳之升于地中也。泰初九。为阳之蓄而待发。且天道上。地道卑。今乾居下。其志在升。乾主升始。其用在动。故爻辞曰拔茅茹以其汇、征吉。茅者、用以包物。茹者、根也。皮也。汇。类也。聚也。初九阳初动。故为拔。乾为天主覆。故象茅茹。以备包盖也。阳集在下。动而上升。阳动而阴应之。物生而地成之。生育以全。气数以合。故汇类同拔。不复留滞也。如春风一动。万物胚胎。生机一行。万类启螫之象也。阳动而周流六虚。气行而包纳万象。是即泰之始也。天生地成之德初见也。拔者、非人力也。生机使之。汇者、非势拘也。气息通之。自然而然。自致而至。不假势力而自集。不用勉强而自动。故拔茅茹、而以其汇相从也。阳既为动。用既以生。则为行、为出外之象。不甘淹迟也。天地交泰。万物同舂。谁无生机。而逆时自弃哉。气至自出。时至自行。顺天应道。因时成化。此物此志。天下大同。故曰征吉。
象曰:拔茅连茹志在外也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道在内。而用必推诸物。气发于中。而德必见于外。志在外。正如茅茹之拔。脱然而出。将以成其包覆之德也。不独成己已也。必连类而及焉。故以其汇者成物也。内藏其用。外显其仁。成物智也。成己仁也。内外俱至。天性之所见也。智用在外。而藏于内。仁体在中。而显于物。内外相成。阴阳相翕。此泰之本象。天地下上之微义也。亦易之妙用。逆来顺往之精旨也。必如是而后泰。而后全其生。成其道。达其德。必如是而后天下治安。人物和乐。初九爻辞。固已明指其要矣。
《宗主附注》
泰卦初九爻辞。尚有微义。须加注明。爻辞称茅茹。夫子指明取包纳之义。而人或末达。盖包纳之象甚多。何独取噙于微贱之茅。在泰为乾坤合。乾象天。而取地上之茅。是必有故。盖古礼最重茅。即人情常用者、亦多采茅。古者祭祀必供白茅。以包祭物。且有常供。如管仲责楚,包茅不入。无以肃酒。诗称野有死齐。白茅包之。白茅纯柬。有女如玉。易大过初六爻辞。籍用白茅无咎。肯与泰否二卦、拔茅茹义相证明。无非为洁白之物。神人所重契者也。又以茅之生也最早。当天地初判。生气始萌。水土初分。生物始育。苔藓之间。翘然独茂者、茅类而巳。盖其得天适厚。启生独先。而有洁白之苗。发育之干。连接之根。上吸雨露之滋。下引水泉之润。是能达天水之气。得地土之肥。而清洁宜于祀神。生发孚于育物。故祭事所必用。日常所必需者。其在泰否。皆取天地之气。象生成之道。而寓数于物。见用于时。则茅适宜其所象也。譬之于四时。冬去春还。茅乃先茂。夏未秋始。茅亦先枯。其首应阴阳之生成。早得寒煖之化育。开落不失其序。荣瘁不忒于时。故泰卦以喻生发之功。否卦以喻凋残之道。天地合则自盛。乾坤判则自衰。而远近皆然。族类相应。故月其汇之文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