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四:履虎尾愬愬终吉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履九四爻辞也。在履卦彖辞。已明示履虎尾之义。九四居上卦之始。为乾刚之初。下接六三。阴柔阳刚。两不调协。比于九二。其德益健。其遇多惧。而乾行不息。在于兢兢自慎。朝乾夕惕。以孚阳刚之道。故爻辞亦以履虎尾为喻。而以愬愬之态。终趋于吉。盖本履险不危之义。而成乘刚自全之占也。夫愬愬者。自讯而无愧。内省而不疚之状也。愬者口问于心。行副其诚之谓。凡人有屈抑不伸。冤苦莫白者。则愬之于人或天。必其心中不作。行事无欺。始堪用愬。苟情虚而德不实。志慊而意未诚。则愬者不见听矣。是不孚于愬。今爻辞取愬之义。正以其内至诚。而外明德。虽险不为灾。危不动志。则愬愬之状。以其本洁白之行。循笃实之途。有如人之有所愬然。而中心自平。遇物不慑。言行自信。接人无虞。以刚健不息之乾。而合悦泽有言之兑。介其闲而休休有容。行其位而昭昭不昧。则其德可大。其业可久。以虎尾之履而终吉也。且愬愬者。有不能自已之状。终吉者。有几涉于险之意。以九四处卦中爻。介于上下。阳升阴降。不克自逸。退则涉于险凶。而为六三之占。进则即于贞厉。而孚九五之道。故在爻辞以行为勉。以慎为勖。愬愬不失。则诚可格天。终吉永孚。则德可化险。虽同一虎尾。而履之者或凶或否也。
象曰:愬愬终吉志行也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言九四居位在能笃实。以自进于光明。即彖辞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意。盖全卦之用。在以兑之悦。成乾之刚。九四始交乾。乃履帝位之初。而愬愬终吉。以能不疚。而渐进光明。故志于行。此行字含二义。一则身进而荣显。以履高位。孚天之道。一则德溥而化行。以成光明。孚天之行。天道不言而品物亨。天行健而不息。皆乾之象也。履以兑之柔。乘乾之刚。刚柔相济。以成大用。乃圣人体天之道。承天之命。为之君师。以治下民。而制礼度。以绳兆姓。此全卦取义。以柔用刚。以阴成阳。虽喻于履虎尾。而不犯其咥人之凶。比之圣人以礼制民。而不干民之怒。以德服众。而能保其尊严。占者得之为澄清宇内。统一天下之象。而其始基。则在九四。以其进于九五近矣。故志行。言不可自止。以失其机也。后人释愬愬为恐惧。仅得其一义。盖愬愬处恐惧之时。有坦然之志。居恐惧之地。有进取之心。乃能休休自得。昭昭自远。不为物蔽。不患情拘。故以九四之刚而启光明之道。本六三之险。而勉上达之功也。
九五:夬履贞厉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履九五爻辞也。九五为全卦最全之用。亦成德达道之地也。夬履者、上达而几及于履也。履之上下、互易为夬。夬距乾差一间。今日夬履。言九五爻之于履。正如夬之于乾。又夬者、快也决也。言至此。已快然自得。决然自任。更无犹疑迟顾之虞。亦无慊焉不足之感。履之用至九五。已达于至善。故曰夬履。唯事之极者易变。满者易倾。快则易矢于骄。决则易失于愎。九五遇刚。又阳位独居。阳则易亢。刚则易缺。故以夬缺之义。而警其持盈保泰之宜有道也。其道维何。曰贞厉。贞以自抑。而就卑谦。厉以自勉。而益卓劲。盖本乾惕之训。而成行健不息之德也。贞则戒惧。不失其守。厉则越。不乖其次。故能永保禄位。克孚明德之称。长享元亨。克达泰平之治。此九五爻之占。乃圣治之成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