则通行不危。此礼为人行之本原。而成德达道必由之门径也。易着其义于履。圣人制其交于礼。苟求其精。必熟赞礼经。力能知履之大用。易教之至意也。
《宏教附注》
今所讲发明履道之用。即人道之本。而幽贞二字。即人生立身处世根本工夫。亦中国礼治根本则例。大凡以礼自治者。人无不以礼报之。世道险。非人之罪。己未尽也。果己心不乱。何愁前途之不坦坦哉。故中不自乱一语。一为养心之道。一为养气之道。既孟子所谓不动心也。因此一事。足以回气数。化吉祥。气之所养。天地不违。何况鬼神。故贞吉之占。乃自召之也。内中含有感应之理。与道佛所说相证。可细读之。
六三: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履六三爻辞也。履五阳一阴。阴爻为贵。则全卦之用。以阴爻为主。即兑卦上爻也。在兑卦以上爻独缺。象人张口。或水决口。皆有所阙陷之意。有阙者当补之。兑补则成乾。今履以兑承乾。比诸纯乾。所差只此一爻。前后皆阳。此位独阴。合众阳以培此一阴。则有补阙之象。且三为阳位。阴以乘阳。柔以加刚。阴贵而少。阳贱而多。多则有盈。盈则不弱。截多益寡。平强济弱。在势为顺。在德为便。顺便之下。因用成宜。则补阙之功。情之所通。理之所许。眇也跛也。人之有阙陷者。天所予以不足。而时地有为培满之道。能视能履。阙者不阙。盈以剂虚。众以益寡。以其情之相爱。意之相怜。故补阙非功也。在履之用。重于补阙之义。为时之不古。人之失道。由履之义。辨民之分。定礼之制。济时之艰。则其效。正如使眇视而跛履也。眇且能视。况有目乎。跛且能履。况有足乎。由此足见履之道大矣。礼之用至矣。然履者。非欲去其阙而已。乃求无阙。非欲勤其补而已。乃期不补。盖因兑以复乾。在此一间。果一蹴几及。何用履为。故履之极也。不以补阙称。而其始也。则不得不尽于补阙之事。有阙则履用以显。克补则履道以成。此圣人设卦制辞之微旨也。
虽然。在履卦全体之用。固期于捕阙。乱者治之。危者安之。病者愈之。劳者慰之。不得所求者予之。不乐所生者抚之。无一夫之不获。无一物之失所。则履之志也。补阙之谓也。而在六三爻。却异于是。盖全卦皆阳。此爻独阴。全卦皆盈。此爻独绌。是全卦为补此爻之阙。而此爻恰属全卦之所谓阙者。既居缺陷之地。当损弱之时。则其占辞。正与卦反。故虽有眇视跛履之文。却不能掩眇跛之阙。虽能履虎尾。却不能免咥人之凶。此与彖辞之不同。及归妹初二爻占之不类也。盖三爻居时地之要。丁运会之艰。侧身以试险巘。举足以涉深陷。有视而不足以明。有履而不足以行。而自负为世希。以加于众。故其凶也宜矣。柔乘刚者。在刚为福。在柔为祸。阴上阳者。在阳为屈。在阴为逆。六三之凶。其地位与爻之失当也。在下者。以骄横称乱。在内者。以肆荡败德。故有武人为于大君之占。言武人不当主众。而上僭于大君也。不当逆命。而擅拟于大君也。今竟行之。是其祸之将大。而败乱之且至也。于字亦作干字。干犯也。犯上作乱之谓也。初则干犯其上。继则篡僭其位。故辞云然。夫武人者。听命者也。观于师卦辞可知。且六三犹居内卦。不得侵九五之位也。今以因时窃势。挟贵傲众。聚国家之师旅。为一人之使令。其祸乱之来。岂独虎之咥人比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