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章:天泽履(卦)

在履卦九五爻。与乾九五亦近似。皆为乘龙履帝位之象。其不同者。乾上下纯刚。履上刚下柔。故德不同。而致用以异。由天道言。刚宜柔用。阳宜阴用。由人事言,尊以卑重。高以下重。在乾上九为亢龙有悔。以其贵而无位。高而无民。居危而不能自保。处尊而不能得众。故履九五以得正位。而志在贞厉。以履尊位而自卑。居高地而自下。以得民心。而保国家。此天道人事理之自然。非圣人故为谦虚也。况履志自立。而礼本自谦。和众必以德。成治必以诚。故贞厉之行。为在上位者所必知非独履帝位也。即富贵之人。何求不得。何欲不遂。苟无贞厉德。则为物所役。为情所蔽。必至身毁名裂。以蹈于祸。此贞厉为成全人生之道。亦即成其畜也。故处位正当不易。必有正当之行。而后保其位。履地尊严不易。必有尊严之道。而后保其地。贞厉者、所以保之之道与行也。礼者、所以行夫贞厉者也。唯自贞则不濡其志。自厉则不溺于欲。此履全卦之所以成用也。

象日:夬履贞厉位正当也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言既有其位。复有其道与行。谓之正当。谁曰不然。故履之成用在礼治。而礼乐之制。必以其位与德。中庸已释之矣。故位正当一语。所关至重大。非如此不足以语于履。不足以辨上下定民志也。有位有德。而后至焉。此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谓也。虽有夬履之辞。宝重在贞厉之义。乾之用以坤成故也。夬者、由坤复乾之阶。而上爻一阴。即坤之德所见。履之主用在六三爻。三五同功异用。一阳一阴恰相得。故尤为正当。而处其位者。固不容不自贞厉也。

上九:视履考祥其旋元吉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履上九爻辞。言本爻之德用。亦全卦之终义也。履者天地间一切所履,不唯人物遵循之道。凡天地日月。山河草木。有动有静。有生有化。有分合迁变。有升降往来者。莫不有所履。无履则乱。乱则不复共存共育。故履者道也。道之所行也。如车之有轨。室之有门。皆有定也。出入必由。往复必经。不可踰越。不可造次。亦非有为之限也。非有驱之使然。迫之使就也。故比诸人之履。其动止提携自如。而不得弃之不顾。其用既有定。则其为道也一。其德既同载。则其为功也大。一则通于一切。而无不适。大则包于一切。而无不宜。盖上下同行。生化一致。精粗共聚。久卒齐途。造化之门。真元之府。万一之所汇。形神之所同也。故有始有终。有往有复。而一以纳之于履。上九履之极也。纳之尽也。所赅者众。所指者寡矣。而为轨不二。为门无歧。出入之也。视夫所之。往复之也。视夫所至。故曰视履。言履有定。而行无穷。视所行以决其履。或履而上。则通乎道。或履而下。则达乎器。其履自一。其至万殊。此即履之所以为履。而上九视履之有由来也。卦以兑承乾。上九卦之极也。亦乾之终也。极则无可再进。终则无可再续。而道也极而无极。履也终而无终。盖终极者。生化之端。无终极者道德之载。故天地长寿。神气永存。此所谓考祥也。考者。寿无尽期。祥者。福无尽量。以视所履。而上达者则其所成。同乎行健不息之道。而无终极矣。若所履而不及此者。则终必有始。极必有变。序尽则转。数至则回。物之生者。期尽而化。道之流者。途穷而改。此往者必复。去者必归。无一息之可停。无一物之不变。此循环之数。亦造化之机。寒暑周而岁迁。南北回而地转。其要在于环行不绝。轮回不断。故爻辞之其旋。旋者循环也。轮回也。有期以定之。其期古通用。言至期则旋也。然对考祥言。亦可作指名词。谓其不能长生者。则属于轮回耳。轮回者数也。数有吉凶。视其所履。如履而遵道不失。顺天不违。则纯乎物极之变。数尽之化。亦孚元吉之占。盖依乾阳大生之德。而体乾元永亨之用。故曰元吉。乾元所至。吉利之孚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