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宏教附注》
履卦最奇。以乾而能俯从兑。以上而能卑以自牧。故为奇。盖中国文明。全在礼治。礼以天子始。无不纳于规矩方圆之中。尊卑皆然。而尊者更自卑以率下。故象取乾刚居上。而随兑以降心也。阳主升。而此独用其降。盖以得民悦服耳。若升而不降。则成亢龙。贵而无位。高而无民。将何以自存乎。故圣人制易。阳以阴用。刚以柔行。不许其适。而使之中和。此道之大用。亦儒道之主旨也。观履卦更可证明矣。
又曰、履为人类立身处世之本。及政教治人安民之基。一部礼经全由此出。既中国古代文化。易教治平修齐工夫。莫不始于此卦。故讲时宜详细推绎。以求古圣立卦设辞深心。兴夫易教包盖政教微义。
履卦所得名。以柔履刚。如人之践履也。盖以乾兑合。一阴居中。而能联诸阳。阳以从阴。阴以接阳。比之在上。而能俯就于下。居尊而能抑势自卑。此以名分所为。而克见其德。修养所成。而克行其志。不以富贵骄人。不以贫贱丧志。则不平者能平。不均者能均。阙者补之。乏者益之。多者截之。过者约之。以齐于中而底于和。故名履。言示人有所履也。虽尊荣而不危。卑陋而不辱。屈而得伸。上而可下。以定于其分。而安于所生。以一其纷。整其乱。而使之不乖不悖。不逆不离。以成其道而厚其德。此圣人治平之所取义。而礼乐之所仿兴也。履字上尸下复。尸者。明身所止也。古文与广或厂相通用。皆示为人物所安处之地。而心志骸体之所休息。群类动静之所依栖。而不犯于外患。不逢于时灾。故如屋庐屦屐之类。多取象焉。而履则又为践踏之用。复者返也。行而自归曰复。言人之行远而不忘其本始。往而来归。去而仍返。则不失其宗。不离其原。循环往复。以合于天地之道。故曰复。如复卦七日来复。乃天道也。而人之行。则为复始。克己复礼以至于仁。则修养之事也。人之所以生存者。不离于道。则所履者。以道为本。复始复体皆复道也。小畜所谓复自道也。复字从彳。亦行行之意。易之言人道也有四行。即道神德行是也。传曰显道神德行。明易之所以示其旨。而教人有所遵也。行者一切事物之动定也。而履赅之。由其成言曰德。由其始言曰行。二者。精粗之别也。故复字从行与德之半赅其始终也。人之足所践者。即身所止。步所行者。即心所至。履者。人之所以行止动定也。故统名曰人道。而圣人着之为礼制焉。
夫履以乾合兑。兑为缺。乾则充。故履为补阙之象。而其错为夬。夬亦缺也。夬之上下。恰与履异位。故在夬之不足。在履则足矣。履之反为小畜。小畜之阴爻位在四爻。恰与履异地。小畜之求富。在履则不求矣。盖履为全人之生。足人之需。而不得过其分。其已有者。使长保之。其末得者。使自足之。不贪于外物以安其心。不苟于所求以清其志。是以富贵得之而安和。贫贱得之而乐育。以成其道。益其德。是以为人所履而无歉也。天之生斯人也。恒不能齐。或富或贫。或贵或贱。或夭或寿。或逸或劳。此情也。非人力所能一之。而有履以使之一。则圣人因天道而立人道。以不齐齐之。不足足之。故取象于兑。而调其志于乾。盖以兑之缺为守。以乾之充为用。而自安于不足。以齎其志于光明中正。而无所憾。此履之所以为礼之源。而天下皆定于一也。以履中爻象离。离为后天乾之代位。故有光明之羲。且中爻人爻也。小畜履之变异。皆属之此人爻。皆为人事所移易变化者。故因畜之变而为履。即因人之欲而制礼。礼立而情欲有所止。富贵贫贱皆由礼以定之。富不侮贫。贫不富。贵不狎贱。贱不怨贵。皆得其和。而成大同为治。此礼之大效。亦应乎中正光明者也。大有同人。皆取乾离之象。故大同为治之极则。而其始莫不由礼。即履之所肇也。礼必有节。节以坎合兑。亦同于履。唯履着其大。节明其细。履通于天。故从乾。节限于物。故从坎。而皆本兑之不足与自悦义焉。故贫而乐富而好礼。卑而不屈。尊而自下。皆平治之则。大同之风。此古圣立人道。必假于礼。礼则理矣。有条而不紊谓之理。有条者不齐。而不紊。则齐矣。故礼者齐以不齐。一以不一。足其不足。平其不平。均其不均。而致之中和者也。皆本于履之象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