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卦象言。上乾下兑。乾刚而兑泽。错对为艮巽。有虎尾之象。乾为健。而兑说之。有履虎尾之象。六爻五阳一阴。三爻为阴以驯阳。柔以履刚。故曰履虎尾。明其险而不危。恶而不凶。在用为俯从。在德为将顺。非等类而能和。非诱胁而能悦。和悦以应。刚健以从。如父抚少女。主惜子民。故尊而卑。上而俯。此以不咥人而亨也。
彖曰履。柔履刚也。说而应户乾。是以履虎尾不咥人。亨刚中正。履帝位而不疚。光明也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彖辞。明指卦用也。其最要者。以亨刚中正。不疚光明数句。为履之所以成德也。说以应乾。而不失其序。如少女虽得爱怜。不恃宠而骄。如人主虽居尊位。不挟贵而暴。尊卑分定。而情能和融。强弱势殊。而志无乖阂。盖有以齐其不齐。一其不一。由相异而调之。本不同而化之。格于无形。感于无声。故不疚于心。而底于光明。亨刚中正。不招怨尤。尊卑强弱。互用谐协。此道之极则。万物所以并生并育也。故圣人鉴之而制礼焉。礼以和为贵。分定则和。分失则乱。礼者能安乱而致和也。遏其贪恣。警其痴顽。化其暴野。养其情性。以复其初。以全其生。此由兑之用以达乾之体也。故履字从复。言下复而上达也。即由履以返成其畜之意。虽抑制入欲。勉克人情。而不犯人。不害物。为其先自制自克也。故人无怨尤。此辞所谓不疚光明也。
象曰。上天下泽。履。君子以办上下。定民志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卦象之义。由天道以及人道。明礼制之所由起也。夫人道之本于礼制。自有易而始定。溯其起源。则卦象既画。体用已赅。虽无三千三百之条。而履之上天下泽之序。固已昭然。人民心志。因之而定。国家秩序。以之而安。是以礼成治。实为古圣先王不易之旨。盖自伏羲以降。世代日益文明。风化日益醇厚者。礼治之功也。故象辞称君子以实之。谓先王所仿。而后入所循。莫非履之用。此礼之包举人道之全。而其成效。早着于三代之上。唐虞盛世。上下和睦。农轩古风。人民熙攘其所由来。厥在乎礼。礼定而人道以立。礼行而人类以安。礼成而人生以全。此文明之兴。教化之大。治功之隆。莫不由礼。而莫非仿于履也。且履之为礼。乃圣人因象制用。本天以为人宜。固鉴于时之所需。地之所适。生生之所在。而自然推迁之所至者。故上天下泽。天之分也。虽强者不可夺。智者不可移。决不得谓天居下而泽居上也。唯分固定。而情宜和。故辨上下者。即以通上下之情。定民志者。即以达平均之道也。说者知其一。而忘其二。遂疑为专制。为愚民。是诬先王。且不明天道也。末有无礼而能和安者。末有和安而不由礼者。故辨上下者、求其齐。定民志者、求其一。而屈尊就卑。截长补短。正为礼之本旨。盖即履之以兑说而应乾刚。中正不失其位。光明不疚于心。乃能跻天下于太平。纳人类于大同也。故在易履之下为泰。明其效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