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宗主附注》
履卦以履得名。如人之所履。言而有信也。今人言践约曰履约。即此义也。盖必有信约而循行之也。故为人道之本。论语曰。民无信不立。易之四德。贞以立信。而称干事。言能信。始能任事也。故履者。理也。礼也。在德曰礼。在行曰理。二者一也。理出于道。礼成于忠信。故履卦所象。必以道德为本。而推之以治理一切事物也。不独人类所需。凡天地间事物。莫不有分。分定。即履之所用。越分则忘履。虽凶恶者。分以制之。不为害。若非分。则不可究诘。故情欲足以救人。怨毒足以灭种。非分之所为。足以害无穷。此君子贵有履也。履以制情而平怨。遏欲而解毒。则在乎立分以定其志。本于礼与理。不问其孰强弱也。故一切事物。皆得其平。以遂其生。以保其类。此世界之所以繁荣无尽也。大哉覆乎。克成其畜者。唯此是赖。此所谓相反相成也。
又曰吾国文明。发源自古。易其综册也。凡诸子百家。教学论议。莫不宗之。盖人文仿于天。易之卦爻。亦人亦天。合而观之。为造化具体。分而析之。为人生日用。故以言理。则穷天地幽明。以言事物。则包巨细远近。而立之以极。折之以中。中一不变。以应万象设卦以统御之。分爻以离合之。而莫不归于一阴一阳。以见其体用变化。所谓一正一反是也。正必有反。反必有正。而终同于一。故善恶皆止于道。性情皆成于德。此中和之教所由立也。中则无物可执。而永守不失。和则无物可分。而有条不紊。盖和之用见于礼。中之体建于天。天以仁为体。礼以诚为则。二者合为仁。成为修齐治平。内之为止至善。蟌之为明明德。虽万行千条。而一以贯之。此固历圣相承之教。不问其为道为也。故易之大用。纯在此一正一反而相成。如小畜与履。其明例也。二卦本有正反之异。合之则为人道之全体。利以和义。富以行仁。教则成其富。礼则保其生育。非相悖也。息息相依。一则不全。全则人生苦矣。故正反相济。为易之大用。亦天地一切之大经大法也。读者于此。要细细体会之尔。
圣人观于履卦以制礼。明辨上下以定民志。其义已见前矣。而最宜审察者。则自来儒者所述之治道。与夫人民所习之教学。莫非始于此。终于此。盖大学所述。中庸所论。皆本尧舜一脉之传。为三代制度之准。师弟千载所衍。为人生修习之基。实由履象推演而来。易教规模所定。故在大学首明明德。而终于止至善。中庸首性道教。而终于中和位育。一以贯之即上天下泽履一节象辞之义也。何以言之。上天者。溯其尊。追其本。下泽者。明其用。致其功。而上尊以和。下悦以敬。尊则不渎。和则无怨。悦则诚服。敬则可久。尊和以安。悦敬以大。安则无乱。大则得众。而上安则下怀。下利则上保。君居尊位。而民乐生。民爱其上。而君亲众。此大学明德、亲亲、新民之旨。中庸中和位育之功也。且上天而不亢。下泽而不流。上下以济。和悦以生。如水火既济。天火同人。而化为中孚之象。即大学之止至善。中庸之率性修道也。盖上下者在国为君臣家为父子。教为师弟。序为长幼。一尊一卑。天地定位。一仰一俯。阴阳协谐。于身为首足。为腹心。为神与形。为道与器。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。形而下者谓之器。人之所以修养者。砥砺者。培成而光大者。调剂以中和者。皆此上与下也。得之则生。失之则亡。顺之则化。复之则康。此至道至德之条理也。故曰知止而后有定。定而后能静。静而后能安。安而后能虑。虑而后能得。又曰为人君止于仁。为人臣止于敬。为人子止于孝。为人父止于慈。与国人交止于信。凡此诸德。莫非明上下之分。定人道之伦。立修养之方。纳民物之轨。而以孚于上天下泽一节之义也。故上下有位。天泽同德。而后民志可定。人伦可明。至德可成。至道可达。此以有条有理之始。而达于无声无臭之终。可大可久之行。而晋于乃圣乃神之域。岂徒为治平言哉。又宁为尊君专制计者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