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章:天泽履(卦)

《宗主附注》

履上天下泽。说者谓为上下悬隔。位分差殊。即儒家尊君贱民阶级制度定案。此乃未尝明解天与泽之真义。而妄为测度之辞也。履上乾下兑。取象为天泽。天非指帝也。凡后天之乾皆然。特泛指天空之气。故列位西北。与先天之天地定位大异。兑为泽。此字人多末细思。泽水也。坎亦水也。何以异。则后天之泽。为水已成聚。必有灌溉之用。润沛之功。而后可称为泽。必有积厚之势。蒸发之源。而后可称为泽。其实大如海徉。小如湖沼。皆泽也。而必有光泽之照耀。润泽之流衍。以成其生物之德。化物之功。故在先天与艮山对。而为山泽通气。在后天与乾天连。而为天泽合德之象。山泽为对。则成道之妙窍。天泽合流。则成德之周回。故天空之气。即泽之所蒸、而为云为雨。泽中之水。既天之所降、而成聚成流。二者相交孚。而非悬绝也明矣。在人兑为口舌。为言语。为心所悦。负物所脱。其象上缺。似口出言。而呼吸饮食资焉。内通心肾。为神志之所达于外者。其上连头脑。即如履之上接乾天。故为一身之木。而示所倚立。所践履焉。在人情为父女。而老少各异。相爱怜、以天性也。相提携、以至情也。虽有上下之分。而为交孚之用。虽具尊卑之分。而得和感之功。此圣人取以制礼。全本于此义。取其刚而能柔。悦而能端。不狎则敬。不畏则亲。亲敬不失。礼本以立。故礼先于伦常。即大学所谓止仁止敬一节之义。盖有礼则有所止。人伦为人类所共止。此礼教之能定民志。而治天下也。故欲明礼教原义。必先明易履之上天下泽。岂圣人故为之束缚。定之阶级哉。礼者。正求解束缚而除阶级之争者。熟读礼经。必达此旨。

《宏教附注》

此章极。言礼教之用。可见古人制作苦心。惜自秦后。人囿于地位之尊。忘夫大同之义。使礼偏于一尊。而不竟其用。碍于特权。而不揆于和。是行礼者之过。非制礼者之可议也。要知礼在三代以上。一切皆志于平均。尊者自卑。强者自弱。以成其和。而求其相爱相助。非为贵富计也。而贵富赖以保全。放礼教者、人道之本。后人所释礼经。多乖原义。且经纂改不少。故为效仅小康耳。夫子深慨焉。故此卦不厌求详也。

初九:素履往无咎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履卦初九爻辞也。言履之本用自此始。在履之用。为有所立。必有本焉以为之基。人之行藏。莫不有本有始。而后立可以固。行可以亨。无本则倾。无始则绝。人生如行道然。不忘所始。不失所本。而后进退如意。行藏自在。此履初九之辞。先明其义也。履在事为礼。礼之本始。即忠信也。忠则尽己。信则诚己。简言之诚也。而不假于外。不凭于物。洁身以固。贞心以毅。此即中庸所谓素位也。素位者无加于富贵。无减于贫贱。不愿于其外。不求于其他。故无可加减。无用假借。此素履之义也。甘受和。白受采。忠信之人。可以学礼。亦此意也。故绘事后素。素者洁白之本质。光明之始基。无往而不宜。故言忠信。行笃敬。蛮貊之邦行矣。笃敬亦诚也。素之所见也。素位而行。则志不屈。心不纷。物不诱。利不动。则处危亦安。行始亦平。故曰往无咎。盖有忠信之本质。笃敬之始行。则不曰习礼。已精于礼。不曰知止。已有止。不曰善行。已克行。其先已备。礼其末矣。道者不必礼。德者已赅礼。此素履之为至履也。更何咎乎。不与于外。不摇其中。则物格而知至矣。诚则明。明则诚。能定静而安虑。则无物不得。能明着而光大。则无事不达。此素履之无咎。言无咎可与矣。不恶胡善。不害胡利。素履者超乎善恶之途。出乎利害之门。心志常存。形神永一。守中不失。用极不违。而常湛然凝然。尊不为高。卑不为下。贵不为荣。贱不为辱。既无尊卑贲贱之存心。安有高下荣辱之涉于身哉。故素履者、履之志也。礼之本也。蔑以过矣。古圣人礼制之先。而道德之至。人所由也。此本兑之下爻。纯体乾元之德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