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: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盖小畜一卦。至此已极。如再进。唯宜自反。反则为履。富而有行。必求于礼。故曰贫而乐。富而好礼。为人道之正。若富而犹逞欲。则必犯征凶之戒。而有杀身之祸。是畜者毒之。生者杀之。德之未成。名之末章。而徒徇于物。亡于欲。将何以称其育。成其养哉。故全卦至此。唯以德为尚。贞厉为训。不求其进。唯志于止。不求其前。唯志于守。圣人示教莫不本象以言意。因辞以明数。此巽顺之道也。进退以时。不失其权。而后免于凶咎。成其光明也。
《宗主附注》
小畜六爻。内外异情。虽偶而不和。此以志之不同也。先后天之生养殊也。凡世闲物事。皆由一阴一阳配对而成。或生或化、或善或恶、莫不相当以为用。如生成者、相得以和。变化者、相乘以制。善者相亲。恶者相仇。必皆势均力敌。地位相等。情欲相同。而一则同好而成亲睦。一则同争而至怨仇。则由于志趣之异。习染之差。利害之难调。良莠之难化。故一则趋东。一则走西。一贴向上。一则流下。其结果不同。其始发固无殊也。故在卦象言。皆为对位。在情事言。皆为偶类。而和亲者、为善对。为佳偶。怨争者、为恶对。为仇偶。乃同而不同。相差日远。实有由也。故相生相制。为变化之本。一往一来。为趋向之道、而在乎后天之情劳所不定者。故小畜、寡也而不宜争多,养也而不宜过分。唯和乃中。唯慎乃固。此爻辞吉凶互见。而利害终始悬殊也。
又曰、小畜一卦。均以畜积畜养为旨。而以物力之所限。时位之所制。不得大充其用。故以小名。此比之初有所积。略得余裕之家。与夫甫有所造。颇得施布之士。而德业未丰备。志行待深进者也。故全卦以进行为要。以文德为本。然畜于物者。恒穷于道。志于得者。恒屈于行。此人情之偏。为天理所不许。故小畜于育养之必需。则为当。于生积之得中。则为宜。过之则不宜不当。为其戒于人欲。而慎于物好。重于天性。而轻于情。主于生生之道。而饬于行为也。与中庸首章之旨相同。一以性道为本。戒慎为用。中和为志。位育为成。盖中庸所述。纯本乎易教。而更推其详耳。故在小畜之象辞。明其为懿文德。而上九爻辞。则以德之既积。示其用之巳极也。而六爻之占吉凶。无一不以物与德此。情与性较。以明其轻重。而求之中和。果中和不失。生育必全。德业既成。位育自致。此微义所见。而始终以一孚字寓箕旨焉。孚、中孚也。中和之转音耳。唯孚乃有畜。乃能成其畜。畜者以德不以财。犹天之泽物。在霖两。不在密云也。在九五上九二爻固己明揭其意。且推及小畜之成。利用阜生之至。乃为德而非物。为贞动而非余裕。为同畜而非独私。为知止而非直进。无非欲由此转而入于礼教。返而修其性行。终上九之位。接履卦之用。因富庶之成。行教养之功。此固人颊一大事。亦即中国数千年来一脉之文化所存精髓。自非轻易所可改革者也。诚以人生不可无养,而不可专营于利。在利与害相随之时。必求其真利而无一害。此在以义为利而后利耳。故乾坤四德。利为其一。而释文则曰羲之和也。自此以后。凡言利者。皆易以义字。不复迳称利。非圣人不言也。乃欲以义代之。而使得真利耳。故易之利。即以后经书之义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