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卦既以众同集。其相得必有道。以亲相近。其相应必有故。是其初可以利用。其力已大。其势已成。则其致功有可为。作业有可期。引而揆于正。则建设之基。纳而归于一。则平安之肇。此先王所以能建邦国。固疆宇。莫不资于比也。有竞进之心。则业易精。有争胜之勇。则功必振。天下之大。兴王之道。抚万方而朝诸侯。建中极而威四海者。其所本。在能运其民而一之。致其力而大之。良莠不殊其用。亲疏不异其仁。为能安内攘外。使其下不生心。怀德畏刑。使其民不相背。则比之大用。在此不在彼。故彖辞明述其义。而揭其吉凶之数。辨其利害之因。俾后人知所法。而毋自败其基也。故不宁方来者。明夫安之必远。后夫凶者。明夫时之不可失也。
彖:比.吉也。比。辅也,下顺从也。原筮元永贞无咎。以刚中也。不宁方来,上下应也,后夫凶,其道穷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彖辞之义。以尽其旨也。所谓比吉也。比辅也。下顺从也。以比之初可用也。犹自筑室者。不如用人之垣。自建山者。不如因地之陵。彼已具其势。我则从其方。是事半牛而功倍矣。比之相比。已有其众。已有其力。如聚族之群。部落之长。其下已顺。其辅已明。则因而合之。其举至易也。原筮元永贞无咎。以刚中也。谓刚中则柔见于外。以坤能涵坎。静能节动。则孚元贞而占无咎。以刚中也。谓刚中则柔见于外。以坤能涵坎。静能节动。则孚元贞而占无咎。此数之所合。时之所宜也。不宁方来。上下应也。此句亦备数义。言上下相应则安。为天下而能定其藩邦。此因应而安。而四方来朝也。反之则外寇末至。内乱已生。民心已离。远忧方见。上下之应。而不安之方来。所谓危亡立待者也。欲转祸为福者。当先从此辞而致力焉。后夫凶。其道穷也。此与前讲义同。道不可穷。时不可失。因比之误于比。使先时者变为后时。其穷可知。其凶可见。反之、则前夫吉矣。阴阳之合。在得其正。一也。上下不应。则不安。二也。上下之应。由于能用比而安之。三也。因上下之应。而不预为其道。使将来不安。四也。盖在卦象。上刚下柔。其体固相应。而其德乃相害。如以水浸土。先天母子。固相从以濡。若以土投水。后天克胜。反相违以陷。此体用之异。动静之殊也在体则为应而安。在用则为克而不安。其实皆相应也。故不宁方来。备数解焉。为国而能抚其民者。时之宜。位之当。乖时出位。皆不正也。犹乾之上九。亢龙有悔是也。故君子贵知几。
又上下相应一语。后人多误解其义。指为群阴与阳应。夫应者。必相得而有合。所谓一阴一阳之道是也。若偏多偏少。则非正应。比以群阴在下。与上之阳远隔。是不能相得有合。欲其相应。必求所以能合之道。此吉凶在人事也。不宁方来。吉也。亦凶也。视时与位耳。则所谓上下应者。亦含吉凶二解。合则应其吉。否则应其凶。不得以一应字而断为有合也。凡卦辞之有应字。其义皆如是。言卦爻之应。非必卦用之应。言应之或吉或凶。非必应之为吉。读者宜细审之。比之为用。在比而不为邪。比而不至于背比而能久。比而克归于一。则比之吉也。乐也。若陡比而不能免于邪。凶于终。隙于末。各阿所好。自以为是。则吉反为凶。乐反为苦。所谓无咎者。不免于咎。后凶者。诚属于凶。则人事之责也。盖比与师反。其德亦与师异。情感之所役。易失其正。偏激之所为。易流为害。此君子所以慎也。道穷一语。足垂鉴戒。有其时而坐误。当其位而不为。虽欲不穷得乎。故占比之象。用比之道。实大有为之时。师上六开国承家。将于比见其事业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