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十七章:水地比(卦)

初六:有孚,比之无咎。有孚盈缶,终病,有他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比初六爻辞也。比卦六爻。下坤上坎。五阴一阳。与师相反。而其行也异途。其动殊归。升降各违次。动静各违情。顺而悖。应而忤。相偕而不相识。相连而不相得。以其内外殊位。进退异时。故自初爻至上爻。吉凶不同。利害相反。此势也。数也。初六在内卦之始。当坤爻之位。为阴气初启。坤道始应。以厚载物。以贞立信。得地道之始。履坤德之吉。故辞合乎象。义同于彖。盖言比之初爻。本坤厚之用。行地载之功。而有其利贞之德。以应万物。以安以生。以成其博厚之一也。夫坤者。应乾者也。地道无成。而代有终。坤之所以为用也。比亦从之。有孚者。利贞之应者。孚。信也。地以载物。守贞而利尽群生。此所以有孚于外也。比之外卦为坎。四爻为阴。坎为后天代坤之卦。又得乾之阳。初六与之相应。故曰有孚。言如鸟之孵其雏也。其气相感。其情相通。其生相依。其用相成者。皆曰孚。言以其诚相信也。如铜山之应洛钟。琥珀之吸芥草。情性之契。气脉之投。不期而合也。凡曰孚者。皆如是讲。而比初六以全卦之始。合水地之用。其孚尤明。水地皆最信者。信以感物。无不信矣。如水之润下。地之博厚。其德永不易也。故孚。而在比则称其用而有孚焉。言或孚或不孚。将视其所致用也。如用而克充之。则为永孚。如用而或从之。或违之。则或孚或否。故曰有孚。明其德之可孚。而必视其用之真孚否。比之所比。初合终离。易契而难固。易从而时违。永孚与否。全在人之致用也。初六者用而末彰。动而末着。故不能全知之。然比之初固甚善也。先天之用。体坤立极。其道主静。其德为全。故占为无咎。言比之无咎。其本来无可咎也。有孚盈缶者。体坤之德。成地之道。载物而物归之。育物而物聚焉。其诚信相争而无不至。此所谓有孚盈缶也。缶者器也。盈其器者。孚之所感也。如以缶取水。水随缶而盈。是水信乎缶而不渝也。坤上合坎之喻也。且盈缶者。以初爻之渐动。事之初举。器有限也。而亦如其器以盈。岂非孚之所利哉。重言有孚。明其集也。必以诚信。必依仁义。必达性情。而后能比也。非偶尔乌合之类也。故比之初吉。乃其德也。终来有他吉者。地道无成。代终之象。以坤之用。重在终也。终者始之对。来者往之对。他者我之对。有者无之对。吉者凶之对。比之为用。皆取相对论也。言非全如是也。以比初爻。事之方始。行之方举。而在象言。则其所宜者。在终来有他吉耳外此则相反矣。故不言始往而称终来。不言自我而称有他也。凡卦用吉凶。皆有主客两面之异。比之所吉。在他在来在终者。则以比之易变也。其吉凶恒难定也。终来者因卦上下之应。内外之殊。而重视之。凡言有他者。必非一途之可循。比者相比也。必非一类之可称。故爻辞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