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章:坤为地(卦)

《宗主附注》

易卦大例、以三四二五四爻为用。上初二爻不与也。盖初在地下。上出天上。非人事所及。故下始二爻。上极五爻。三四居中。为人位本体。而二五则始终也。然此四爻。又分阴阳分合。既三五为阳。为一合。二四为阴。为一合。阳自下上顺行、三至五。而以五为主。阴自上下逆行、四至二。而以二为主。故二五两爻、为一卦内外主位。而三四两爻,为其臣仆。传所谓二四同功异位。二多誉。四多惧。三五同功异位。三多凶。五多功。其义即由此辨。主臣既别。功业乃殊。二五多自主之权。三四处随从之地。且三之勤劳。为五也。四之竞业。

为二也。不得其主。则不见其月。故乾卦三四以人道为本。而首戒慎。先乾惕也。坤卦亦然。以坤之顺承。尢寓代成之义。故三爻含章可贞。而以从主为光大也。含章者、得乾之道。为明之徵。不比乾三也。以坤卦爻阴。三为位阳。阴居阳位。坤得乾光。相交成文。相杂为章。爻显位隐,故名含章。本坤顺承。故曰可贞。以其行也。不比静处。故曰可。以其从乾。故曰或从王事。以坤不自先。而爻不自主。故曰无成有终。终成乎五爻也。成为人功。勤为人用。此坤三爻之道。而克称其光大也。而与乾九三。一主一宾。互通其意。一为己发。一为人谋。其所持有差。而所遇有别也。此坤六三爻辞之慨,而为人道所取则者。宜熟玩味之也。

《宏教附住》

坤爻异乾。一顺行。一逆行。故也。因此分体用。及先后天。而为后天一切主。为人所履之道也。故地道在后天、同人道。在先天、同天道。人道亦然。在后天以地道为主。至归先天。始同天道。既由乾坤二爻可见看也。不由地道无以行。不至天道无所归。故人以天地之道之合为本。一半属地。一半属天。而合则成人。故人在乾坤之间。而行乎乾坤二卦之爻也。虽言地道。实即人道之抬。盖人不能离地以生。不得不遵地道以行。此易教悬乾坤为则。而示人以所行与所成也。行地而成于天。由坤而归于乾。体用俱全。始终一贯。乃曰道。即人生之路。自生至成道。莫不在此二卦六爻上下。故失子言之详切也

六四:括囊,无咎,无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言坤为阴、象地。在人象女。其位主内。其用主纳。其道主受承。其时主收藏。故其物象囊。囊以包藏物者。以地承天、而载万物。代天、而生化万类。其博且厚也。载物不遗不泄。乃称包藏之义。而以囊名。言无所不包。无所不藏也。世间有形之物。莫能外地而生存。故万物皆入于坤囊。而得其生化。犹人之生于母胞。禽之产于雌卵。皆囊之象也。既生之后。皮革以包其骸。巢室以居其身。亦犹囊也。而最着者。则存于地。履于地。栖息于土面以生。埋葬于土内以没。莫非潜游于囊之象也。故坤六四指其象。而加之名。以示坤之大用也。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