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:六二之动。直以方也;不习无不利,地道光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释文所言。已明指其义。而要在一动字。盖六二、坤正位也。必有德以见于外。方称其位。有位无德。不得称正。而有德者亦以位成。有德无位。不得成名。坤六二既有位矣。乃见其德。以其动也。静则为道。动则成德。静则为位。动则成用。有其中。乃形诸外。有其诚。乃见其功。故直而方者、推其内外以致之外。行其道以施之事功。此所以谓之德也。夫直以方。天下所共见者。以其至德、而成天下。犹夫明明德之于天下也。必始于格致。基于诚正。而后推之治平。以达乎成人成物之功。致其中和位育之道。故不动而动也。非以动为动。故不动而动。坤本至静。而六二以动名。此不动而成天下之至动也。以其本乾元之健。为资生之功。备顺承之贞。致含弘之元亨也。故其动也、成于静。为也、出于无为。而直也方也。天下之所以受其德也。非坤之为之也。其内自直。其外自方。以其至净。乃成至刚。以其至顺。乃成至正。故直方者、非成于直方。其本于至哉之道。以成乎大哉之德。此所谓无成代终。以坤行乾之旨也。唯其如此。故称地道。地者承天时行。以本无执。乃能有守。以本无拘。乃能有成。故不假习。而无不利也。无不利者、言无利。亦无不利也。以非所利。故无利。以皆得其利。故无不利。心无所为。故无为。而无不为也。此所以为地道之光大也。地本不以光大称。而光大者。以能含弘也。含弘者、顺承乾健也。光大者、行地无强也。以其顺承不息。故能光大无疆也,夫不习云者。言无息之功也。唯其有辍。乃待于习。不辍者、何用习乎。习犹学也。温习也。以其末熟。乃贵习也。果自不息。功早热矣。不习亦无所歉。故不待习而自利天下。以成其光大也。凡物之有光者。必以其精明。物之大者。必以其含弘。精明内充。则发为光。含弘无尽。则名为大。坤之六二。内充其精。外容其物。故曰光大。而成其直方也。人之成道达德也。亦如之。以其至诚无息。故上而高明。下而博厚。高明为光。博厚为大。光大之至。悠久无疆。此所以并天地、而称三才。孚乾坤之用。而成君子之名也。故释文之义。明人道也。明君子之行也。圣人之成道。至诚之成德。皆由此见之。而贵在不习也。夫贵习者常人也。末成者也。其时末至也。位末当也。则唯孳孳焉于所学。兢兢焉于所行。以期于时至。而位当耳。若夫至诚之圣。成德之君子。则非此比。坤之六二。不下于乾之九五。皆圣人之诚。君子之德。有位以资其用。有时以见其功。所谓至哉之道。光大之称。尚何假于习乎。故不习者、犹不息也。古文音义通用。以习与息、本相因而成用也。鸟之飞也。必因其已栖。雏之飞也。必因其末惯。故习也。人之作辍无常。息游不时。恐荒其业。斯贵习也。皆为其德之末至。道之末成。不克成无息之功。至诚之圣。故不能无利害之争。而成其无为之为。无虑之虑。此就最上者言。则不然矣。坤之六二。宜其大矣。坤卦、阴道也。地道也。凡位之当否。时之宜否。视乎奇偶之数。内外之序。升降之途。往来之地。以定其方。而卜其行。故先迷后得。西南东北。各有得丧也。其象则徵于爻。而辨于位。其义则具于辞。而昭于释文。盖圣人示教之旨。诸卦皆然。而乾坤独详。乾与坤无一不相对。则爻位之动静恰相当。人事之吉凶恰相反。乾主阳。而坤主阴。乾从天。而坤从地。故坤卦重内重下。爻位贵偶贵顺。此其常也。至其变。则视事而殊用。视地而殊方。各以时位为准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