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章:坤为地(卦)

文言曰:坤至柔而动也刚。至静而德方。后得主而有常。含万物而化光。坤道其顺乎。承天而时行。

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。必有余殃。臣弑其君。子弑其父。非一朝一夕之故;其所由来者渐矣。由辨之不早辨也。易曰:履霜坚冰至。盖言顺也。直其正也。方其义也:君子敬以直内。义以方外,敬义立而德不孤。直方大,不习无不利。则不疑其所行也。阴虽有美。含之以从王事。弗敢成也。地道也。妻道也。臣道也。地道无成。而代有终也。天地变化草木蕃。天地闭。贤人隐。易曰:括囊无咎无誉,盖有言谨也。君子黄中通理。正位居体。美在其中。而畅于四支。发于四支。发于事业。美之至也。阴疑于阳必战。为其嫌于无阳也。故称龙焉。犹未离其类也。故称血焉。夫玄黄者。天地之杂也。天玄而地黄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坤卦文言。亦犹乾之文言。以辞有末尽。义有末达者。乃申述之于文言也。凡天下之文者。皆由交错而成。如日月绚采。云霞成文。风水摇波。鱼龙曼衍。花木扶疏。红紫缤纷。山泉坟流。瀑布映照。莫不以色为美。以光为耀。错杂交互。织成斑斓。是曰文也。由交得之。而易则尤文之着者。以气之往来。数之消息。参伍以变。错综为用。故名曰爻。爻亦交也。

文之所名。即由爻来。爻以交互。文以经纬。莫不依往复之道。顺消息之机。极参伍之方。索错综之事。以见其得失。明其吉凶。察其去来。辨其常变。是曰格物而致知也。文、物也。文言、格物之事也。卦也。爻也。皆物、亦皆文。观象玩占。则格致之所尚也。故象不明。求之辞。辞不达。求之释文。释文不尽。求之文言。文言之外。尚有传序诸篇。以为指示之

本。而作申引之资者也。故文言之义。虽见于前。今复重述之。为告学者之所必研究也。夫坤卦见于象。意载于辞。而今文言所论者。亦不外辞之旨趣。象之推演耳。故曰坤至柔而动刚。至静而德方云云。皆本原辞之义者也。所宜注意者。则其文字之轻重。而衍述之先后也。盖坤、阴也。柔也。静也。后也。顺也。而其为用。则阳也。刚也。方也。常也。有所后也。有所成其终也。体用不同。本末异趣。何也。则由坤之用、乃承乾也。故柔而动反刚。至静而行反方。以后而得主有常。以顺而随天时行。以无成而有终。以牝马而匹乎龙。以在地而承天。以处下而主乎中宫。则其德之显也。皆与乾将毋同也。斯可见用成于相交。不争而有功。德成于得位。不强而莫与雄。道成于安贞。有其内而推及于无穷也。故坤象本不用。而以乾用。本不动而依乾动。不先不争。故成其德。而得其时。不失其位。而行无不宜。此卦爻之以象为体。不见其用。不知其动。必由辞始得之。而明揭于文言也。不然。六爻纯阴。六位纯静。至柔为本。至顺以听。则将奚为。而见其所成也。而不知天下之静者。必为至动。至顺者。必为至劲。柔者必刚。让者必得。与者必取。内圆者外方。无先者有守。不争者有常。此理之自然。数之所将也唯坤同之。故体阴而用阳。无阳则无用无动。坤之用阳。乃道之大则也。乾以坤为用。坤以乾成用。此交利之正也。故为天地覆载之功。